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中國警告美國

中國警告美國

麥克阿瑟是壹個資歷很高的美國將領,他曾在西點軍校讀書,是壹個擁有大量軍事技能的高材生。

早在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就以上校的身份,去了法國參戰。後來,他靠著多次立功,得到了接連不斷的晉升。

1919年6月,他重返西點軍校,以校長的身份,為美國培養軍事人才,這個職務讓麥克阿瑟的 社會 地位再次攀升。

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麥克阿瑟靠著曾經的資歷和功勞,當上了美國遠東軍司令。

1944年,他被美國授予五星上將軍銜,還在戰後成為了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對日本進行了壹系列管制。

總而言之,麥克阿瑟是壹個非常成功的軍事將領,他對世界各國的軍隊非常熟悉。那麽,在麥克阿瑟的眼中,中國軍隊是個什麽樣的形象呢?

麥克阿瑟曾經評價說,誰要是跟中國陸軍打仗,那他簡直就是有病,這是為何,他怎麽會說出這樣的評價?其實這跟他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有很大關系。

1950年6月,朝鮮對韓國發動進攻,試圖統壹半島。準備充分的朝鮮軍隊,很快就打到了韓國漢城,這讓美國特別擔心,身為總統的杜魯門,在6月27日時正式下達軍令,派遣軍隊支援韓國。

美國插手戰鬥後,本來占據極大優勢的朝鮮,被打得接連敗退,甚至還被趕到了鴨綠江附近。

這個地方距離我國邊境非常近,美國稍微動作大壹點,就有可能威脅我國邊境安全。因此,我國立刻對美國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準輕舉妄動。

可是美國非但沒有在意,反而還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隨後,中國為保護自身權益,接受了朝鮮的求救,派遣誌願軍趕赴朝鮮戰場,與美國的精銳部隊作戰。

時任美軍領導的麥克阿瑟,對中國軍隊沒有任何敬畏之心,他甚至非常囂張地表示,很快就能帶領美軍贏得勝利。

誌願軍趕赴朝鮮戰場後,只是簡單休整了壹番,便迅速跟美軍打了幾場硬仗。經過三次戰役後,我們的彭德懷元帥,成功帶領誌願軍,把美軍從鴨綠江附近,趕回了三八線。

在這些戰鬥中,美國士兵徹底見識了中國誌願軍的強大,直接喪失了之前的自信,就連麥克阿瑟本人,也沒有了曾經的不可壹世。

在這些戰役中,麥克阿瑟其實早就產生了力不從心的感覺。有資料顯示,早在1951年4月時,他就向美國政府提出請求,希望獲得核武器的使用權,以便於在必要的時候,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

有不少人認為,麥克阿瑟當初提出這個要求,可能是因為他已經認清了誌願軍的強大,不願意再用常規方式與誌願軍戰鬥,試圖用核武器為自己扳回劣勢。

若是美國當時真動用核武器轟炸的話,很有可能會給我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幸好蘇聯總統杜魯門沒有答應這個喪心病狂的決定。

那時候,杜魯門只是想要打壹場有限的戰爭,並不願意在朝鮮地區投入太多兵力,他擔心如果使用核武器的話,非但沒有辦法達成目標,很有可能會引來蘇聯參戰。

在杜魯門總統已經拒絕相關要求的時候,麥克阿瑟還是不肯死心,先後幾次派遣偵察機闖入中國領空。

他的這壹行為,讓兩國本就緊張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僵硬。經過三次慘烈的戰役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到了第4次戰役時,雙方進入僵持階段,但是美國政府對麥克阿瑟的評價,卻越來越糟糕。後來,美國總統杜魯門甚至隨意找了個借口,將麥克阿瑟撤職,派遣李奇微中將去朝鮮戰場主管軍事。

也就是說,麥克阿瑟最終是以壹個失敗者的身份,狼狽地離開了戰場。遭到撤職時,麥克阿瑟其實非常憤怒,可是他卻沒有辦法拒絕,只能乖乖服從命令。

李奇微接手朝鮮戰場後,本想著大展拳腳,結果他又犯了麥克阿瑟的老錯誤,總以為美軍是戰無不勝,在正面戰場上被誌願軍接連擊潰,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

中美雙方經過幾年的慘烈戰鬥後,終於在戰場上達成***識,簽署了停戰協議。負責簽署這份協議的美國將領深感恥辱,他在簽字的時候就說,自己是美國 歷史 上,第1個沒在打勝仗的協議書上,簽字的美國將領。

這個結果壹直讓他耿耿於懷,即使是過了很多年都沒有遺忘。

隨後,美國被迫撤離朝鮮戰場。讓當地局勢逐漸趨於穩定。中方為防止美國卷土重來,派遣壹部分軍隊駐紮在朝鮮,壹邊保護他們的人民群眾,壹邊幫助他們進行戰後建設。

中國采取的這壹行動,有效維護了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也讓朝鮮的戰後經濟迅速恢復。這是壹個東方大國的擔當,也是對兄弟國家最好的幫助。

當時,有很多國家都對朝鮮非常羨慕,也希望能有壹個國家這樣真心實意對待他們,因此他們紛紛派人聯系中國,希望跟中國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變得越來越強。

結果他們越是研究,越是真心覺得,誌願軍是難以戰勝的傳奇部隊。就連之前壹直不肯服輸的麥克阿瑟,也發自肺腑地認可了中國陸軍。

因此,他才放話說,誰要是想跟中國陸軍作對,那他就是有病。麥克阿瑟說這樣的話,壹方面是真心認可中國軍隊,另壹方面則是警告美國軍方的部分野心家,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

畢竟他們已經經歷了壹次慘敗,要是再來壹次的話,美國好不容易打下的威名,很有可能會徹底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