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被人投訴環保問題關停的廠子還能再開嗎

被人投訴環保問題關停的廠子還能再開嗎

吳少博律師指出:環保“壹刀切”是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必須從加強政治和作風建設的高度,對其實施嚴格的督察問責,發現壹起查處壹起,絕不姑息。只有如此,才能讓各級政府學會積極服務於企業、服務於民生,以紮紮實實的環保工作,促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

環保督察是壹項重要的環境績效考核制度,通過將環境保護督察結果納入到績效考核中,來評價和改進相關部門及領導幹部的環保成績,進而發揮有效的獎懲作用。與其他政策工具相比,環保督察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強制性”,對相關地區及部門構成了較大工作壓力。然而,面對這種環保壓力在壹些地方並沒有轉化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的動力。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關停企業甚至拆遷。

壹些地方在環保檢查期間,經常使用的“壹招”就是,對眾多企業、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產整頓行為。這種“壹刀切”關停,不僅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同時,也是對環保檢查督察工作的敷衍,是壹種嚴重的環保欺騙手段。

案情介紹

在2016年北京吳少博律師事務所團隊所承接浙江某市某縣壹家塑料制品加工關停搬遷案件,自2000年成立加工企業,並經依法工商登記,經營範圍為塑料制品制造、加工,未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企業在2016年3月28日,收到環保局下發通知,要求企業進行補辦環評手續,在未取得環評批準前停止企業加工生產,並告知不按時履行將會依法受到處理。同年10月,環保局接到群眾舉報,對經營場所進行現場勘察,發現該企業在未經環保部門批準從事有噪聲汙染,且噪音排放超標。?經調查詢問並履行行政處罰告知義務,並對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該企業未取得環境影響評價批準文件,擅自建設制造加工項目,並從事加工生產,噪聲超標排放,其行為違反《環境汙染防治規定》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責令立即停止企業生產並準備搬遷工作,且不予補償。

這是壹個典型的舉報性關停案件,此類案件在我們實物操作中也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舉報與環保整治風暴同時刮起,對企業來講豈不是雪上加霜。

下面就本案進行分析,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企業存在這幾種情況下會被處罰甚至拉進黑名單

(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未依法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擅自開工建設的。

(2)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未經批準或者重新審核同意,擅自開工建設。

(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未依法備案。

企業關停專業維權律師總結:本案中,企業在2000年成立,建設塑料加工項目並從事塑料加工生產,依據2017年9月1日實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法律規定,該企業無需進行環評審批。

因企業開辦於2001年,而處罰適用的依據是地方2007年1月施行的《規定》,違反“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環評審批作為建設項目的前置審批程序,針對的是相關法律施行後的待建項目,而不是已完成的項目,對企業已建項目進行處罰於法無據,若需要關停搬遷依據相關環保汙染法律規定給企業造成的損失要給予補償。

針對的是建設單位已經向環保主管部門申請報批環評文件,但經審查沒有通過審批而建設生產的行為,並不適用於該企業未提出環評申報的行為。?而且,應報批而未報批與報批後未予批準擅自建設的法律後果是不同的。?即使企業未進行環評申報的行為違法,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其所應承擔的也僅是“停止建設、限期補辦”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直接的經濟處罰。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則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壹些地方“壹刀切”關停的敷衍做法,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給環保督察造成了負面影響,嚴重違背了環保工作的初衷。

原文鏈接:環保風暴下,企業被舉報關停沒有補償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