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浙江臨海有什麽好吃的特產啊

浙江臨海有什麽好吃的特產啊

臨海小吃主要有:

壹、 麥餅

此物算是臨海的看家小吃了,麥餅看起來像普通的煎餅,但往往難以做好,關鍵就在和面的軟硬上,那是接近於面糊而又不是面糊的程度,沒點功夫是掌握不好的。抓壹團面,包入肉餡,搟成餅,上鍋煎,然後用筷子在餅上跳出壹個洞,倒入打好的雞蛋,把洞合上,翻面再煎。這裏就見和面的功夫了,太軟,挑不起來,搞不好就成了面疙瘩炒肉末了;太硬,合不回去,就等著吃豁嘴的餅吧。同時面還要勁到,皮可以做的很薄,加上裏面的雞蛋,整張餅的口感就是滑嫩爽口、蔥香四溢。

二、 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是上《中國菜譜》的道地臨海菜,在上海壹些大飯店也能吃到,是少數上得臺面的臨海風味小吃之壹。

蛋清羊尾在冬天吃最佳,春節前後,街頭常見。自己做也可以,只要妳不怕麻煩還有壹點力氣。取蛋清,用力打,打成雪花狀,要能“立筷不倒”,這是個力氣活。有用這種蛋清直接做菜的,叫做壹盆雪,以前很流行,賣相很好。也有往蛋清裏加澱粉的,打起來快,這是街頭行販們省力氣的做法,犧牲了口感。取豆沙丸子,裹以這種“雪花”,入油鍋炸,至三分嫩黃出鍋,炸成拳頭大小,狀如羊尾,因此得名。裝盤後略撒些白糖就好吃了,嬌嫩令人不忍下箸。

性急的人不但吃不得熱豆腐,蛋清羊尾也吃不得,蛋清羊尾剛剛上桌,壹位老兄迫不及待大口吞入,結果燙個滿嘴大泡還吐不出來,沒口福啊!

三、 姜汁

外地人來臨海,總是對菜市場裏壹瓶壹瓶的黃色液體感到好奇。那可不是妳們想象的果汁,那是鮮榨的姜汁。姜,性辛、溫,發汗解表,溫胃解毒,有驅寒之功效,所以按習俗是該在冬至吃的。姜汁可怎麽吃呢,難道捏緊鼻子仰起脖子壹咕嚕喝下肚啊?那除非妳想把胃燒穿。先把姜汁稍加水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肉末、蛋糊、黃酒、紅糖,有核桃自然更好,隔水蒸熟。耐得姜汁的辣,吃出壹身汗,寒氣壹驅而散,這個冬天也就沒病沒災的過了。

另外臨海還有祖傳的規矩:婦女做月裏(坐月子)要吃姜汁。這是有道理的,《本草綱目》生姜條: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 逆上氣。正嘔吐,去痰下氣,去水氣滿。這姜可是下結實補身體的良藥,所以此風俗延續至今。

四、 麥油脂

名字有點怪,是臨海話的音譯,大街上都這麽寫,我也實在找不出什麽合適的字來代替。不過它還有個名,叫“食餅桶”,天臺人都這麽叫,挺形象的,就是各色各樣菜品用壹張薄面餅卷成桶狀。這玩意兒估計是早時老百姓們豐收時吃的,吃的東西多了,索性拿張餅卷來吃,也省得壹筷子壹筷子往嘴裏塞假斯文了,席卷天下做不到,卷它壹桌子還是方便的嘛。所以,理論上,裏面卷的是什麽不重要,也沒什麽定例。通常,豆面(即豆粉做的粉條,臨海人喜食)、豆芽、白煮肉片、豆腐幹是少不了的,其他的應時選擇,多多益善,炒制成菜,少則七八盆,多者十數,只要包的下。菜品越多,味道越好,大雜燴便是如此,菜壹定要炒的淡淡的,不然整個就鹹了,如果加入壹兩種小海鮮,味道就更上壹層樓了。餅皮是粉漿在平底鍋上抹出來的,大扣銅鑼薄扣紙,所以熟皮卷熟菜,卷了就好吃。也可以煎來吃,把兩面煎黃,脆脆的,這時候,就像個特大號的春卷。

吃的時候,手臂粗的麥油脂須用雙手捧著,做狼吞虎咽之狀,吃相極其狼狽,有“綠殼”(臨海話,即強盜)相。更有些鬧笑話的外地人,不知如何吃法,將菜夾至餅上後左看看右看看前思思後想想,終於下定決心,拎起餅的四角,舉過頭頂,往那餅肚子上就是壹口,於是乎臉上就開了雜貨鋪了,菜肉蛋面齊全,還油花滿面。所以最終麥油脂還是上不了大雅之堂。但麥油脂的的確確數的上是臨海的標誌性小吃了。

雖是小吃,但在立夏與古歷年關是作為節日的主食的,壹大家子人圍著壹大桌子菜包麥油脂,歡聲笑語,能不熱鬧嗎?大年初壹不動刀不動火,填肚子的就非麥油脂莫數了。

五、 羹

臨海人說的羹,是有特指的,是元宵節吃的羹,而諸如銀耳羹蓮子羹之類都是要加定語的,單壹個羹字,就是元宵羹。臨海人元宵不吃湯圓,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過,在十四,是獨壹無二的。有來歷:臨海籍狀元秦鳴雷,做得高官,其母信佛,逢初壹十五吃齋。秦鳴雷是個孝子,不忍母親空度佳節,於是將臨海的元宵節提前至十四,中秋節推至十六,母親得以過節。做羹臨海人稱之為“攪”羹,非常形象,壹大堆原料攪成壹鍋羹,壹般都有芥菜葉、冬筍、*肉末、油泡、豆腐幹、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蟶子及其他小海鮮,煮熟後加入山粉,攪和攪和,調味出鍋。往往壹家人壹攪就是壹大鍋,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的。十五晚上會吃素羹,與十四的鹹羹相區別,稱為甜羹。

我肚子不大,但吃起羹來是壹連幾大碗的,鮮美無與倫比。羹是自家做的好,舍得放料子,會有較多的海鮮,料多、雜且好,味道自然不差。外面買的就要次壹點了。

六、 馬蹄酥和羊腳蹄

有幾百年的歷史的馬蹄酥,長的壹點也不像馬蹄,是壹塊同月餅大小的餅子,只是餅面上有壹圈凸出的斜波浪紋,用油酥制成,吃起來酥松香甜,即使受潮,仍別有壹番滋味。生產馬蹄 酥有專門供烘烤的爐子。還需有傳統的工藝。現在不大見的到了。

羊腳蹄也不是真正的羊腳做的,也是壹種面食,不過確與羊腳比較相象。把發酵過的甜面粉做成四周圓、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狀,面上撒上芝麻,烘幹烤成,香甜松脆,清香可口。

吃以上兩種小吃,壹定要牙好胃口好,不然……

七、 火燒餅

臨海的火燒餅不同於別處的,更不同於武大郎賣的火燒餅。餅大如杯墊,有鹹、甜兩種,鹹的包碎*肉、大蔥;甜的包白糖。面是由*油和小麥粉拌在壹起揉成的,包好後撒上白芝麻入燒餅爐用白炭烤制而成,送脆可口。臨海城關以白塔橋頭的火燒餅做的最好。

也有紅糖和苔菜做餡的火燒餅,面上掐花,紫雲街的安樂天邊上就有壹家專門賣這種火燒餅的小店,壹個白發老頭開的,我小時侯經常光顧他的小店,五角錢的火燒餅給我回家的路上添了不少歡樂。

八、 大餅

和火燒餅壹樣,臨海的大餅和山東的蔥花大餅不壹樣,和上海的大餅油條也差了十萬八千裏。臨海的大餅包的是黴幹菜肉餡,把包好餡的面團搟成餅,兩面抹上清水,貼到大餅爐子裏壁烤數分鐘即可。這樣的大餅爐子在臨海街頭隨處可見,味道都不錯,有壹塊的和五毛的兩種,壹塊的有五寸大,五毛的三寸,過去還有壹種五毛的,裏面的肉用的是肥肉,味道也不賴,現在大家都要健康飲食了,肥肉餡的大餅也就基本絕了跡了。買的時候,攤主會問餡裏要不要蔥、胡椒、辣椒粉,隨妳的口味。大餅攤是臨海人的麥當勞,有誰家的孩子上學要遲到了,來不及吃飯了,就近找個大餅攤,抓兩個大餅就走,就著幾口礦泉水,飛奔到校門口,壹頓午餐也解決完了。

在杭州也見到過類似的東西,但杭州的餅薄餡少,與臨海的有天壤之別。

九、 青團

青團不是臨海特有的小吃,南方好多地方都有,青團幾乎是南方人心中清明節的象征。但臨海的青團也有獨到之處,那就是青團子的上色壹定用的是壹種叫“青”的野菜,而蘇州杭州等地,往往用青菜汁、嫩絲瓜葉汁上色。“青”據說也叫鼠鼬草,正因為這個“青”,臨海的青團有壹種不同於其他地方青團的特殊香味。

在臨海,每當清明將近,家人往往舉家出遊踏青,到了田間地頭,便在田埂上尋那長了小圓葉子、略帶點毛的“青”,在外玩上壹圈,也就滿載而歸了。回家將摘來的“青”煮熟搗汁,和糯米粉和在壹起,粉團的顏色便綠的讓人頗有胃口了。陷料有鹹、甜兩種,甜的是豆沙,鹹的包豆腐幹丁、筍丁、肉丁、鹹菜等,為了能分開甜的和鹹的青團,往往甜的包成圓的,而鹹的包作大餃子的樣子。包好的青團用鮮楮樹葉墊到底下上屜蒸,伴著清明時節紛紛的雨,家家戶戶的青團便在霧氣騰騰中出籠了。

上墳祭祖,青團是必不可少的,供完了先祖,青團自然成了野餐的最好主食,熱乎乎的青團固然好吃,但冷了的青團吃起來也有格外的香味。伴著淡淡的哀思,臨海人在青團的回味中度過了壹年又壹年的清明。

十、 炒米糖

小時候,每到年邊,小孩子家的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著賣炒米糖的師傅把壹整塊的熱氣騰騰的炒米糖劃開,切成小塊,裝進大人的口袋中,等到炒米糖冷了,就迫不及待掏出來吃,咬在嘴裏嘎崩嘎崩脆,過年的氣氛就這樣在炒米糖的香甜氣味中開始了。

在以前,炒米糖是過年必備的糖果,也是招待客人最重要的壹樣點心。在以前,過年前準備年貨的時候,往往都是自帶炒米、芝麻、花生米、糖飲以及柴禾到加工點去加工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等。過完年,吃剩下的炒米糖受了潮,不再好吃的時候,就那開水泡泡開,當早飯吃,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最近幾年,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貨市場更是極大豐富,炒米糖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糖果了,過年根臨海人也只是象征性地買些許炒米糖,但炒米糖師父總是年復壹年的執著地讓炒米糖的香味飄滿臨海的大街小巷。

十壹、 豆面炒沙蠶

沙蠶,也有叫沙鉆的,這裏是臨海話的音譯,我實在找不出它的學名。沙蠶是海灘上的壹種軟體動物,白色,平時攤在灘塗泥上,像壹朵花壹般,壹有風吹草動,就會鉆到身下的洞裏去,沒有經驗的人很難捉到。市場上買的多有拳頭那麽大,軟軟的壹團,有個收緊的尾巴,但燒熟的沙蠶往往只有手指粗細了。在我看來,沙蠶是壹種絕對的美味,無論燉肉、燒湯,都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回味。有的地方把海蜈蚣叫做沙蠶,海蜈蚣也是種極其鮮美的海鮮,不過和我說的不是壹種東西。

豆面就是用薯粉做的面條,青綠色半透明的粉幹狀,臨海人愛吃“豆面碎”,顧名思義就是豆面中加入肉末、油泡等煮的碎碎的,咕嚕咕嚕囫圇喝下,也算是臨海的經典小吃了。但我偏要講講這個豆面炒沙蠶——壹般臨海人也不壹定知道的小吃,這個是流行於臨海靠海的鄉下的壹種小吃,做法很簡單,拿沙蠶洗幹凈了和豆面炒到壹起,炒的好的,沙蠶肚子裏風味濃郁的膏汁均勻裹在豆面之上,讓人遠遠聞到就流涎三尺。

十二、 麥蝦

麥蝦是臨海名聲在外的小吃之壹,在杭州我都看到過掛“臨海麥蝦”的牌子的飯店。在臨海,晚上約幾位朋友到白塔橋頭吃壹碗麥蝦當夜宵,看看人頭攢動,聽聽高談闊論,無疑是件愜意的事情。

其實麥蝦似乎不是臨海土生土長的小吃,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在溫州蒼南吃到過麥蝦,那時臨海還沒有這樣的東西,至於滿大街的麥蝦店,那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了。

麥蝦實際上就是面疙瘩,將麥粉漿調到插筷子不倒的程度,然後用菜刀沿著碗沿把粉漿壹刀壹刀刮進煮開的牛肉湯裏,加入配料煮熟之後,就成了壹碗香味濃郁的牛肉麥蝦了。因為面疙瘩的形狀像蝦,故稱之麥蝦。最近也有炒麥蝦等新的做法,自然是別有風味了。

十三、 白水洋豆腐、白水洋狗肉

就算臨海人自己下館子吃飯,也少不了點壹個白水洋豆腐,之所以喜歡白水洋豆腐,是因為白水洋的豆腐都是用傳統工藝制作的,真真鹵水點成,吃起來頗有懷舊的味道。這讓吃慣了沒有味道的盒裝內脂豆腐的城裏人的味蕾為之壹振,所以我建議來臨海玩的人都嘗嘗白水洋豆腐,壹碗什麽佐料都不加的白煮豆腐足以讓妳對臨海味道記憶深刻。

白水洋還有出名的吃食便是狗肉了,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但白水洋的經典狗肉做法不是這種紅燒狗肉煲,而是白切狗肉,狗肉在燒至半熟時,去掉油湯,因此狗肉不油不膩,唯有誘人香味。秋冬之際,下狗肉館,切半斤白切狗肉,蘸著細鹽,就著白酒,體味純粹的肉味,頗有壹股豪爽的感覺。當然,狗肉的做法絕不止白切壹種,要吃壹道狗肉宴白水洋師傅也是手到擒來,現在更有加工包裝起來的狗肉制品,壹個禮品盒裏狗肉、狗爪子、狗鞭壹應俱全,吃不了完全可以兜著走。

十四、 麻糍

炒麻糍是臨海人酷愛的壹道小吃,許多父輩人把吃熱乎乎的炒麻糍當作壹種享受。做麻糍先蒸粉,蒸好後倒進搗臼裏搗,搗是個力氣活,而負責翻粉團的除了要力氣外技術也必須是壹流的,要把滾燙的幾十斤的大粉團翻來覆去可不是件簡單的事,以前村子裏負責這個活的都是村裏的幹活能手。世面上賣的麻糍都是壹塊壹塊的,炒麻糍店老板在炒之前會問妳要幾兩,這時候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肚子了,如果胃口好而且不怕把人嚇著的話,要壹斤也是不礙事的。拿肉片、豆腐幹、雞蛋、大蔥炒的麻糍自然是又好吃又填肚子,料的多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定制,豐儉由人。

當然了,不光是炒,炸麻糍、糖麻糍都是很好吃的。

還有壹種特殊的麻糍叫烏飯麻糍,農歷四月八日,是臨海的 “牛生日”,鄉下用烏飯麻糍餵牛。做烏飯麻糍需用山上的烏飯樹嫩葉浸泡,浸出來的水揉進糯米粉中,蒸熟做成麻糍,卷成筒狀,裏面包上好的豆沙,外表再滾上壹層嫩黃的松花粉。外則細膩爽滑,內則清香撲鼻,色澤烏亮,別有風味。據說牛吃了,能補身,補完了身子好下地耕田。如今是不是還用烏飯麻糍餵牛吃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每年出烏飯麻糍的時候我都會去買來吃,真的很好吃。

十五、 豆腐幹煮鑊

臨海街頭往往能看到壹些小店或者人家門口,擺壹個小爐子,上面坐壹口不大不小的鍋,咕嘟咕嘟冒著熱氣,不用懷疑,十有八九那就是賣豆腐幹煮鑊的了。名字很有意思,叫豆腐幹煮鑊,實際上是鑊裏煮著豆腐幹,湯是骨頭湯,會加些醬油,整天整天的煮,煮得豆腐幹都發出小空來,臨海人非常愛在逛街之余吃上壹碗。

十六、 鹹飯

鹹飯壹般是拿糯米和了料煮的飯(也有炒的),比較好吃的有蘿蔔絲芋頭鹹飯,飯裏會有鹹肉、蘿蔔絲、芋頭、包菜、豌豆、胡蘿蔔,統統切丁,壹碗飯五顏六色,香糯可口,真個色香味俱全。如果不喜歡吃鹹肉,也可以換作鮮肉丁,飯仍舊是鹹的。

鹹飯是標準的家常小吃,要是臨海人請妳去家裏做客,運氣好就能吃上家裏做的鹹飯,不過要小心哦,別吃撐了。

十七、 漾糕、酒盞糕、紅糖饅頭

“到了六月六,小狗洗洗浴”,臨海人六月六要吃漾糕,烊糕有米粉和麥粉做的兩種,米粉做的是白的,麥粉做的是紅的(加了紅糖的緣故)。漾糕是發酵成的,發酵用的糕頭是用甜酒釀調壹小團麥粉後發酵二十四小時而成,所以炊熟後,其大無朋,松軟香甜,拜開來,裏頭除了孔還是孔。夏日炎炎,沒有胃口,上街割壹塊漾糕,回家就著涼湯或清粥,午飯自然有滋有味。

和白漾糕相似的有酒盞糕,形似酒盞而得名,還略帶酒味;和紅漾糕相似的有紅糖饅頭,就是普通饅頭的面裏揉入紅糖。俱是夏日絕佳主食。

十八、 豆腐圓

這東西我自己也沒吃過,據說是將豆腐以刀壓撚,分成小圓,沾澱粉,加作料湯煮,為臨海特色小吃。

嗯,傳說中的臨海小吃。

十九、 敲梆餛飩

如果在壹個雨後的傍晚,妳聽到“篤、篤、篤”的敲梆聲,那麽,找個碗沖出家門是最好的選擇了,賣餛飩的來了!

餛飩擔子上有好多抽屜,壹個最大的抽屜是放餛飩的,抽屜打開,劃幾個餛飩到鍋裏,煮熟了撈出,從其他抽屜裏配好佐料,澆上澆頭,就是壹碗熱氣騰騰的餛飩了,解饞,絕對解饞。

這樣的餛飩擔子現在已經絕跡了,吃不到原汁原味的臨海敲梆餛飩了。不過去年在臨海看到過壹個老頭推著車子的敲梆餛飩,不過不是臨海的敲梆餛飩,是溫州餛飩,那種皮外比皮裏肉還多的餛飩。

二十、 糯米圓

在臨海,過冬至除了姜汁,還要吃糯米圓子。那是壹種比乒乓球略大壹些的豆沙糯米圓子,煮好後立即放到豆黃粉裏滾上壹層,然後趁熱吃。由於要放到豆黃粉裏滾,所以又稱滾圓,有人寫作擂圓的,是臨海話直接音譯來的,溫州人也有類似的東西,他們叫滾糕。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拌進紅糖而成,所以滾圓吃起來自然是甜甜蜜蜜的感覺啦。

另外也有種裏面包*肉的糯米圓子,過年才吃的,個個有拳頭大小,吃壹個就足以撐死。

二十壹、 扁食

就是上海人說的大餛飩,也是蠻家常的啦,通常餡為茭白、豆腐幹、炊皮、肉丁、或,白蘿蔔、鹹菜等,俱切成小丁,事先炒熟,扁食皮不同於普通的餛飩皮,餛飩皮往往是正方形的,而扁食皮是略呈梯形的,包的時候,將皮攤在桌上,取壹勺餡料放在皮上,從小邊向上卷壹圈,兩邊壓緊後合到中間即可。扁食壹般湯食,也可以蒸可以煎,是家家戶戶經常吃的主食。

臨海的傳統小吃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牛肉碎、大米面、炒面幹、灰塵糕、蜜汁番薯、水晶番薯、番薯圓、吉鴻糕、油泡酥、核桃調蛋、桂圓調蛋、糯米油條、鍋塊、糖糕、廚面、重陽糕、蜂蜜炒栗等等等等,據說有百余種,我也只能列舉這些了,余下的,有待大家壹起挖掘了。

二十二、 類圓

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團子,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裏拌滾(這個過程,臨海方言叫“類”,故名“類圓”)。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拌進紅糖而成。類圓糯軟香甜,配上大魚大肉等大菜,自然吃得又飽又有味了。

這些基本是可以攜帶旅行的,只是別存放太長時間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