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根在位時間的壹個醜聞什麽事件秘密出售武器
1979年11月4日,激動的伊朗學生占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60名使館人員扣作人質,釀成了轟動壹時的人質事件。從此,美國和伊朗成了冤家仇敵。
7 年後的這壹天,黎巴嫩的壹家不起眼的雜誌《船桅》周刊,登載了這麽壹條新聞: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曾於當年5月秘訪德黑蘭,同伊朗高級官員進行了接觸,伊朗方面要求美國提供軍火。隨後,數架美國運輸機給伊朗運送了戰鬥機零件和彈藥。
同壹天晚上,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占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壹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裏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
面對咄咄逼人的國內外輿論潮流,壹向鎮定自信、談笑風生的裏根,仿佛老了許多。1986年11月13日晚,他出現在全國電視廣播網的屏幕上,神情呆滯,表情尷尬。他首次承認。壹年半來美國和伊朗之間有秘密外交接觸,他的確於當年5月派麥克法蘭秘密訪問伊朗,並曾授權向伊朗提供武器。他接著辯解說,政府之所以要如此做,是因為它有4個目標:同伊朗恢復關系;結束兩伊戰爭;消除中東的恐怖主義;使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他重申,政府的這些做法是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的,盡管要冒很大的風險,但“保持沈默的風險已超出了把事情講出來的風險。” 此後不久,裏根無可奈何地對《時代》周刊的記者說:“這些天來,我喉嚨裏猶如卡著壹個苦膽”。可見其窘迫之狀。
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壹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此後壹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裏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綁架者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綁架者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人質危機引起了美國國內各界的嚴重關註。裏根政府壹方面聲稱要作出強硬反應,拒絕與恐怖主義者妥協;壹方面又絞盡腦汁尋求人質獲釋的途徑,但收效甚微,時間越拖越久。綁架者似乎不耐煩了,他們說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綁架壹年多後,巴克利的屍體出現在照片上。
裏根總統在處理人質危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壹些國會議員和新聞記者紛紛抨擊政府“遺棄”人質。此時美國正值中期選舉的前夕,執政的***和黨內部壹些人也要求裏根盡快想出辦法,以緩解輿論壓力,增強***和黨人的選舉資本。內外交困,裏根寢食難安。
真是沒有辦法嗎?不是。在美國政府為人質釋放所作的種種努力中,他們發現,要找到壹個既不答應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而又能使人質獲釋的辦法,那就不能不與美國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為伊朗對綁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響。這壹發現使美國政府啼笑皆非。
正當裏根政府苦惱之際,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壹個派別的人對恢復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這壹消息使白宮格外興奮,裏根當即召集國務卿舒爾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防部長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等進行緊急磋商。裏根認為,應該接住德黑蘭拋出的紅線,同伊朗談判不僅可以為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能著眼於今後,即寄希望於霍梅尼之後,使美國“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復關系,對於美國搞活它在整個中東地區的壹盤棋是有巨大好處的。
而伊朗這方面,由於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國庫空虛,武器不足,經濟上處於困境,國際上處於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與美國做交易的願望。這壹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議長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派的主張,並得到了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說:“如果我們走壹步,大撒旦就會走100步!”
在經過壹番爭論之後,興致勃勃的裏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壹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另有報道說,早在1985年初,裏根就批準了壹份由麥克法蘭擬定的計劃,通過以色列向伊朗供應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關系,使伊朗幫助釋放美國人質。該項計劃由麥克法蘭和其助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諾思中校具體負責。
在這場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掮客的角色。“摩薩特”特務,軍人商雅各布?尼姆羅迪曾作為美國的代表,同伊朗實業家馬努赫爾?古爾巴尼薩爾商談具體交易辦法。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古爾巴尼薩爾。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員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壹飛機軍火,伊朗將在壹天內幫助釋放壹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麥克法蘭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藥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嘗到了甜頭。9月14日,裏根打電話給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就在此時,白宮幕僚們在是否繼續進行美伊交易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以舒爾茨,溫伯格為首的壹方,主張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凱西和新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為首的另壹方則認為,如果需要的話,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雙方毫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裏根為調和雙方矛盾,表示暫時停止與伊朗的接觸。美伊壹度回到互不來往的狀態。
但是,問題並未解決、人質危機又緊迫起來,並嚴重地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裏根權衡再三,終於下令恢復美伊軍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國先後兩次給伊朗運送了軍火,美國人質詹森、雅各布森先後獲釋。參議員邦伯斯估計,美伊軍火交易總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