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報案後2個月了還沒有結果怎麽辦?
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從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金融、通信業的快速發展,虛假信息詐騙犯罪迅速在中國發展蔓延,借助於手機、固定電話、網絡等通信工具和現代的網銀技術實施的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可以說是迅速地發展蔓延,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僅2008年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這四個省市因電信詐騙犯罪市民損失近6億元。
電信詐騙的範圍從沿海逐漸向內地發展,不法分子已經的成為壹種社會公害。
電信詐騙起初是臺灣不法分子跑到內地針對臺灣群眾進行詐騙。隨著犯罪手法的不斷傳播,內地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也仿效其手段進行犯罪。除了福建以外,湖南、湖北、廣東、海南、河北個別市縣的壹些不法分子也加入了詐騙隊伍。
2009年以來,中國壹些地區電信詐騙案件持續高發。此類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礎上手段翻新,作案者冒充電信局、公安局等單位工作人員,使用任意顯號軟件、VOIP電話等技術,以受害人電話欠費、被他人盜用身份涉嫌經濟犯罪,以沒收受害人所有銀行存款進行恫嚇威脅,騙取受害人匯轉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介紹,2013年,中國電信詐騙案件發案30萬余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這當中除了犯罪分子獲得了利益,銀行和電信運營商都在其中“分得了壹杯羹”。
電信運營商在電信詐騙這件事上存在嚴重不履行管理職責的問題。“所以我今年就要建議,有效治理電信詐騙,必須追究電信運營商的法律責任。”
概念定義
2021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意見(二)》,對於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以及涉手機卡、信用卡犯罪等關聯犯罪,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適用法律依據,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實行全鏈條、全方位打擊。
詐騙手法
詐騙手段
2016年5月2日,警方首度揭秘電信詐騙七種手段:包括偽基站、木馬病毒、改號軟件、釣魚網站、“貓池”、詐騙WIFI和銀行卡盜刷器等多數新騙術都與個人信息泄露有關。
冒充社保、醫保、銀行、電信等工作人員。以社保卡、醫保卡、銀行卡消費、扣年費、密碼泄露、有線電視欠費、電話欠費為名,以自己的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從事犯罪,以給銀行卡升級、驗資證明清白,提供所謂的安全賬戶,引誘受害人將資金匯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