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世界地理之最 以及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世界地理之最 以及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世界上最幹燥的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在南美洲的秘魯,它是世界上最幹燥的沙漠。那兒連續400年沒下過壹滴雨,地理環境相當惡劣。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世界上最長的河是埃及的尼羅河,河流長6670千米。

世界上最幹燥的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在南美洲的秘魯,它是世界上最幹燥的沙漠。那兒連續400年沒下過壹滴雨,地理環境相當惡劣

世界上最短的河流:世界上最短的河流是美國的D河,這條河全長只有37米哦,河流的長度還沒有船來得長呢!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中國的西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那裏有壹座珠穆朗瑪峰,它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的頂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

臺灣

臺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裏,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裏)、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劃7市16縣。

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於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裏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壹個多震的地區。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裏)、高屏溪(170.9公裏)、淡水河(158.7公裏),大甲溪(140.3公裏)、曾文溪(138.5公裏)、烏溪(116.8公裏)。

臺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壹,盛產稻米,壹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谷。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香港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壹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壹,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壹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壹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澳門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 “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裏、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壹連串澳門的別名。

而澳門這個名字則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壹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 據說,壹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壹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壹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壹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壹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壹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5000年前的先民足跡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壹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壹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