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閱兵幾年舉行壹次?閱兵儀式每幾年舉行壹次
1960年9月,中***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壹小慶、十年壹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閱兵後第壹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中國閱兵特色:
壹是規模宏大。在中國舉行的14次國慶閱兵中,受閱官兵人數壹般均在萬人左右。1950年國慶1周年閱兵時,官兵總數達到2.4萬人,即使在人數較少的1957年閱兵中,受閱官兵也有7000多人。中國的閱兵規模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這與中國是人口大國、兵員大國密切相關。
二是兵種齊全。閱兵是國防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生動展示,在歷次閱兵中,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各要素都接受檢閱。開國大典中,陸海空三軍聯合接受檢閱,盡管當時海空軍領導機構尚未正式成立,但就此奠定了新中國國慶閱兵的基本框架。
三是裝備日趨先進。每次閱兵中,武器裝備方隊之所以備受關註,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代表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最新發展水平。
中國史書中,關於“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塗山會盟了。《淮南子?原道訓》中就說,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其他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邀請諸侯會盟。
據說,在大會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都帶著玉器和絲綢壹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塗山會盟中,盡管禹沒有發壹兵壹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化幹戈為玉帛”。禹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閱兵”的雛形。
三軍儀仗隊、陸軍步兵、特種兵、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炮兵、導彈兵、武警、雷達兵、通信兵、陸軍航空兵、空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後勤保障兵、後勤工兵、醫護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