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染布用什麽染
我國古代染色所用的染料,是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
隨著印染業的發展,我國許多主要的染料,如藍靛、茜草、紅花、黃梔等染色植物,已多數由野生采收改為人工種植,成為早期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經濟作物。
漢代的印染工藝有塗染、浸染、套染等多種技法。塗染,是使用礦物染料對布料進行印染的壹種方法,它將染料用幹性油調和作為膠黏劑,然後使染料黏附在纖維上,達到染色的效果。浸染,則是直接放在染料中泡染,多采用植物染料。套染,則能夠產生多種色彩的效果。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鼎盛的時期,染織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唐代的印染技法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夾頻、蠟頻、絞瀕、拓印等。
到了明代,我國民間的印染技術愈加成熟,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明代官方設有染料局,掌管各地染料的生產與經營。清代藍印花布的技術,已經遍及全國各地。
土法染藍布的工藝流程:
在過去,由於顏料單壹,人們多穿藍色衣服,故而土法染藍布特別流行。染藍布的時候,先將土靛放在簸籮裏,在水缸中淘洗,使細靛漏下,再把堿和石灰加入水中。接下來是疏缸,下靛後,用棍子不斷地攪動缸水,待顏色深淺均勻之後即可開始染布。
染布的時候,在缸中間懸掛壹個鐵絲編成的網狀“缸罩子”,把缸水分成上、下兩層;把布浸在上層,染半小時後取出。
第壹次染出來的是淺藍色,晾幹後再染壹遍就深壹些,愈染愈深,由淺而深的顏色依次是二藍、深藍、缸青。最深的藍色近於黑色,稱為“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