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是什麽時候畫八駿馬的?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壹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裏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裏,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誌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壹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範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樸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鉆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註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裏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註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鉆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於北洋政府壹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裏,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壹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壹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鉆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壹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意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壹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若無其事的牛人
徐悲鴻早年在法國巴黎學畫時,收到美術界留學生壹份賽畫的邀請書。他因為作畫來遲了壹步,壹跨進會堂,見有個空位,便坐了下來。他環視現場,發現列坐在兩旁的人們正用不同神色的眼睛盯著他。怎麽回事?再壹看,原來自己坐到了正中的首席上。徐悲鴻這才明白過來,他的心怦怦直跳。就乖乖地下去嗎?不,不能下去!我不能給中國人丟臉,於是他若無其事地端坐在首席上。
“徐悲鴻若無其事的坐在首席上”說的就是這件事。
接著徐悲鴻就以自己高超的技藝挫敗了壹些外國人的挑釁,並為中國人贏得了聲譽!
.....................................
徐悲鴻筆下的馬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壹洗萬古凡馬空",獨有壹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徐悲鴻壹生所畫奔馬圖非常多,比較有名的是右圖這幅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壹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幹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壹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壹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壹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采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征,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鬥!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裏,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妳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壹幅,要妥善保存。”
......................................................
徐悲鴻勵誌學畫
壹天,壹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
重妳,但妳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妳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壹下真正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壹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壹躬說:
"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壹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
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畫馬
傑出的畫家徐悲鴻特別愛畫馬。他筆下的許多駿馬圖成了藝術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鴻到莫斯科國立博物館舉辦畫展,並為觀眾現場作畫。那天,觀眾把展覽廳擠得水泄不通。徐悲鴻從容地磨墨、鋪紙,轉眼之間,壹匹活生生的駿馬便出現在紙上了。觀眾被徐悲鴻的高超技藝征服了,大廳裏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候,壹位身材魁梧的元帥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彬彬有禮地說:
“徐先生,我能要這幅畫嗎?不然,我會發瘋的!”
徐悲鴻被這位元帥的誠意感動了,他點頭微笑,揮筆題上字,把這幅畫送給了元帥。元帥高興得像打了勝仗似的,和徐悲鴻熱烈擁抱,大聲稱贊道:“徐先生,妳不但是東方的壹枝神筆,而且是世界的壹枝神筆。妳筆下的馬,比我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壯美!”
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壹種偏愛。和馬在壹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禦風奔馳,他覺得是壹種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馬壹同馳騁。
廖靜文在《徐悲鴻壹生》壹書中回憶,壹次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壹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得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奔馳了。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他走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這個給妳。”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壹面從手提皮包裏取出壹幅折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的。
馬車夫迷惑地擡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瞇細著眼睛呆望著徐悲鴻,仿佛沒有聽懂他的話。“老大爺,”廖靜文從旁解釋說,“這是壹張畫,是送給妳的。”馬車夫那雙混濁的眼睛陡然亮起來,他雙手接過畫,連聲說:“謝謝老爺,謝謝老爺。”馬車夫眼角濕潤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壹早,我看見壹只喜鵲飛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興許有啥子喜事要來,可是,我這個窮老頭兒還能有啥子喜事呢?現在,真靈驗啦!”他又嘮叨開了,同時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頰上的淚水。
徐悲鴻先生握著馬車夫那雙粗糙得像石頭般的手,連聲說著“再見”,才離開他走了。
“先生,您為什麽突然要給壹位不相識的馬車夫壹幅畫呢?何況他又不知道您是誰,您是否有點過分慷慨了?”廖靜文帶著驚異問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妳看這個馬車夫,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難呢!”聽著徐悲鴻先生的話我也十分感動了。
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徐悲鴻的馬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傾註於其中的感情,並將這種情感化作壹種精神,以馬為載體而表現出來。
馬,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奮的象征,執著於現實的徐悲鴻翻來覆去地畫馬,正是有所感而發,盡抒胸臆。徐悲鴻筆下的馬,從來不戴韁轡,但在《九方臯》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戴上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麽,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壹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
清苦生活與學畫
眾所周知,美術是很花錢的,主要是紙張、顏料等,徐悲鴻發奮努力畫畫,,所以他要節省錢來費紙,費筆,費顏料 ,所以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從側面體現徐悲鴻刻苦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