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古窯民俗博覽區的簡介

古窯民俗博覽區的簡介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全國唯壹壹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第壹家座落於城市中心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歷代古窯展示區內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作業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仙師廟、瓷行等景點,向人們 展示了古代瓷業建築,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陶瓷民俗展示區以十二棟明、清時期古建築為中心的民俗景區內有陶瓷民俗陳列、天 後宮、瓷碑長廊、水上舞臺瓷樂演奏等景觀。水岸前街創意休憩區內有昌南問瓷、昌南碼頭、耕且陶焉、前街今生、木瓷前緣等瓷文化創意休閑景觀。

在這裏,我們與您***同探索中國千年陶瓷文化的脈絡。

清代鎮窯

清代鎮窯(簡稱“鎮窯”)為我國傳統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窯房是穿逗式木構架建築。窯爐位置約占窯房四分之壹的面積,除去窯爐所占空間,其余約為兩層結構。底層為裝匣、開窯之用。二層柴樓主要用來貯備松柴。整座窯爐棚頂,與無梁殿內頂部相似,屬磚砌成的拱形結構頂棚,高大的煙囪用單磚砌成,其砌築技巧令人信服。它的燒成室型呈壹頭大壹頭小的長橢圓形,進窯門處寬而高,靠近煙囪則逐漸狹窄矮小,故有“鴨蛋形窯”之稱。全長15---20米,容積為300立方米左右,最高處6米上下。燒煉以松柴為燃料(故又稱“柴窯”),火焰長而灰分少,且不含有害物體,適宜燒還原焰,對於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等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按照窯位各部位火焰流動及其溫度分布情況,可以分別裝燒高、中、低火候的瓷坯。景德鎮窯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古窯瓷窯。2000年7月25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葫蘆窯

葫蘆窯為景德鎮葫蘆形柴燒瓷窯的簡稱,古人說其“窯形似臥地葫蘆,前大後小”。葫蘆窯為景德鎮特有的瓷窯,最早出現於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現了蛋形窯(鎮窯)後才逐漸停止使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景德鎮的葫蘆窯有專門的文字記載,並配有插圖。明代葫蘆窯兼備了宋元時期龍要和饅頭窯的優點,燒成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整個明代景德鎮制瓷業發展和清代鎮窯的形成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元代饅頭窯

饅頭窯為景德鎮宋元明時期使用的典型瓷窯之壹,以窯形近似饅頭而得名。有的饅頭窯窯床的平面呈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形窯。饅頭窯屬半倒焰式窯爐,火焰自火膛噴向窯頂,再倒向窯床,煙氣從排煙口、豎煙道、經煙囪排出窯外。燒成溫度可高達壹千三百度,並可形成還原氣氛。經景德鎮窯工的不斷探索,元明饅頭窯的營造技藝和燒成技藝達到了我國傳統瓷業此類窯爐的最高水平。

宋代龍窯

龍窯為我國傳統陶瓷窯爐之壹,窯爐依山勢傾斜砌築,形狀似龍而得名。龍窯結構簡單,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窯頭設有單獨的火膛,其余燃燒室均在窯床的通道內,投柴口設在兩側窯墻上的拱腳處,對稱排列。壹般以茅草、樹枝等為燃料。其優點是造價低、裝燒量大,並可充分利用余熱。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並可形成燒造青瓷、影青瓷的還原氣氛。龍窯為景德鎮宋代瓷業的興盛作出了傑出貢獻。景德鎮湖田、瑤裏、麗陽等多處發現有宋代龍窯遺址。

瓷音水榭

景德鎮瓷樂團於1985年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盤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擊樂器“瓷甌”,先後獲得國家發明銀獎和文化部科技成果獎。這套瓷樂器采用優質瓷土按專業樂器技術要求精致制作,演奏起來清晰悅耳、美妙動聽,是景德鎮瓷樂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具有音質純正優美,音域音量適中和音準校定後不受氣溫影響而較穩定等特點,屬於世界首創。瓷樂團第壹次在“99”昆明世博會上亮相,立即引起轟動。2000年,時任外交部部長的錢其琛同誌聽完瓷樂後,欣然題詞“奇瓷神韻”。瓷樂團先後赴日本、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

小器作

作坊是我國古代陶瓷手工業勞動生產場所,俗稱坯房。發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細,據史料記載制瓷工藝有“過手七十二”之稱。此作坊,生產日用瓷為主,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種,胎質細膩,造型規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於世。

手工制瓷作坊

制瓷作坊,俗稱“坯房”,是制作瓷器坯胎兼瓷器坯胎釉下彩繪的工場建築。根據瓷器坯胎品類的不同,又可分別稱作“圓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作坊建築,由三棟或四棟穿逗式木架建築繞內院組合而成。全封閉,平面型猶如北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這樣的布局,使作坊建築內部可以獲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作坊建築主要由正間和廒間組成,正間是瓷器坯胎制作場所,依照瓷器坯胎制作程序按流水線型式作生產設施布局。與正間相對的廒間是原料儲存、加工粉碎的場所。正廒間之間相聯的邊屋,稱“披屋”,是冶煉瓷土並儲泥陳腐的場所,其上設置活動的木架,用於晾曬瓷坯,故俗稱“曬架塘”。制瓷作坊及其設備布局,充分表明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制瓷工業已經成為了分工非常精密的勞動組合,具有了明顯的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性質,從而使制瓷作坊建築也就成為我國古代工業建築罕見的現存實例,成為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存在的實物例證。

明閭

明閭”有閭門、店鋪、祠堂、民宅等八棟建築。明代閭門在明建遺存中較為罕見,此處夏田閭門更為精美。明代晚期的店鋪為三開間,明間稍大,兩次間為櫃臺,建築簡樸實用。汪氏五股祠堂為三開間,由照壁、享堂、後寢組成。其他五棟民宅的典型平面是圍繞天井布置上下堂、上下正房、東西廂房等。層高都在四五米,結構基本是穿鬥式。山墻面多做成梯形的封火墻(俗稱馬頭墻),雕刻紋飾各具特色,其中兩進三層的苦菜公大宅在明建遺存中尤為罕見。清園

“清園”有四棟不同類型的清代建築。正中壹棟是命名為“玉華堂”的祠堂。該祠堂由照壁、門廳、享堂、後寢組成,平面闊朗,空間高大,地面壹色青石板,構架粗獷壯觀,雕刻彩飾富麗堂皇。祠堂後是成為“大夫第”的清代進士住宅,旁邊配有壹書廳和住宅相通,廳前設石欄水池,兩旁是格扇廂廊。門外有小花園,形成壹處閑靜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側是壹棟滄溪民宅,為小康人家住宅。其後是窯柴行老板的龐大住宅,***有三進,整個建築立勢軒昂,用料考究。壹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英紀念館

唐英(1682—1756)清奉天(今遼寧沈陽)人,隸漢軍白旗。字俊公,自號蝸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起奉命駐景德鎮禦廠任協理官,乾隆元年(1736)起先後管理淮安關及九江關並兼理窯務,直至二十壹年,前後二十余年管理景德鎮禦廠。致力於制瓷工藝的研究,仿古、創新均獲得巨大成就。所督造之瓷器稱“唐窯”。所著《陶成紀事》、《陶冶圖說》及《陶人心語》,均為研究景德鎮制瓷史的重要文獻。為緬懷前賢,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建立“唐英紀念館”。

風火仙師廟

風火仙師廟裏供奉的是風火仙師童賓。童賓是明代萬歷年間景德鎮的燒窯把樁師傅,在燒造禦器大龍缸時悲壯獻身,被後人奉為窯神。風火仙師廟的建築建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建築分享堂及後寢兩部分,面積為485平方米。享堂與後寢之間,兩側為走廊,上部架“船篷式”軒頂,中部為天井,下鑿成深池,四周圍以石制欄桿,含“取水”之意。後寢高於走廊和享堂三個踏步數,形成平臺。後寢的次間,構成兩間後正房,用於陳放祭祀用品,後寢明間,前為堂面,後為神主臺,神主臺進深壹米,外置“三間三樓吊腳式”牌科門樓,作為神主臺龕門。1989年1月該建築被公布為景德鎮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件作

產品以大、奇而得名,故稱大件。此作坊生產萬件瓶,千件缸,大盤之類的陳設瓷。其產品制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器型高大,有宏偉之氣魄,體現了景德鎮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制瓷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