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三絕的壽山石
壽山石雕是福建福州傳統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制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註重依石造型,因而有“壹相抵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嶽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壽山石亦稱塔石,其石質脂潤,色彩斑斕,溫潤如玉,為歷代藏石家所珍愛,是進行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鑒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倉山區桃花上福建師範學院工地上發現南朝墓葬壹座,出土石豬壹件,高1.1厘米,長6.4厘米,伏臥狀,是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線條、刀法簡練,形態粗獷。1956年以後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陸續從發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類的壽山石小豬。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鳳山工地發掘的壹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類似的石豬壹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紀年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證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壹千五百年前。
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據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
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從前後兩部《觀石錄》可知壽山石在兩宋時已大量開采,專業、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征稅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致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壹套“寶印”,就是用壹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 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關於壽山石的生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有的說是女媧當年補天路過壽山,被這裏的青山秀水、綺麗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裏的山坡、溪畔和田野裏,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有的說是遠古壹只鳳凰神鳥的彩蛋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
還有壹種說法,說壽山這地方起初不叫壽山,是叫別的什麽名字。這裏附近住著壹個年輕樵夫,名叫陳長壽。陳長壽自小喜歡下棋,且棋藝高超。有壹天他上山砍柴,見兩位白發老者正在山頂的壹塊大石頭上對弈。陳長壽就挑著擔子來到壹旁觀戰。兩位老者見這位年輕人看得如此聚精會神,似乎頗通棋藝,就邀他對弈。陳長壽也不推遲,就坐下來與兩位老者交上了手。雖然兩位老者棋藝老道,不想卻被這位年輕人連贏了幾局。壹位老者手撚長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間竟有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兩位老者見長壽衣裳樸素,砍柴為生,頗為清貧,心存憐惜,就將所用棋子送給長壽,吩咐他今後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說完只覺壹陣清風拂面,已不見兩位老者的蹤影。
陳長壽帶著兩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擔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壹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壹地,說來奇怪,只見這些個棋子壹個個立即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又生出小石頭,撿也撿不完。陳長壽壹回到家裏就將這事壹五壹十地告訴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都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將撿到的石頭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想被人壹下子買光,得了不少錢,這樣他們夫婦的日子就慢慢好起來了。此事壹傳十,十傳百,沒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頭,以後人們就將這座山叫壽山,把棋子變成的寶石叫壽山石。清代詩人朱彜尊寫詩贊道:“天遺瑰寶生閩中”。
然而民間傳說畢竟是傳說,壽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遠古時候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壹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壹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巖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巖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巖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壹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巖層夾縫中,不可能壹座山、壹整片地開采,只能從石縫裏面慢慢去尋找。
由於壽山石開采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壹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壹兩田黃三兩金”等說法。 壽山石品種很多,按產地劃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產於溪邊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產於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於山巒溪野。田坑又稱田石,質地溫潤可愛,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清朝歷代皇帝在天壇祭祀的時候,都要供上福建壽山的田黃石,因為田黃石所含的“福(建)、壽(山)、田(黃)”三個字極為吉利。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禦璽就是用壽山田黃石刻的。因為田黃石稀有珍貴,所以福州民諺有說“黃金易得田黃難”、“壹兩田黃三兩金”、“田黃上兩、價比黃金”等等。
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采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 壽山石雕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鉗雕、浮雕、透雕、微調、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壹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壹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壹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壹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壹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麽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麽樣,都是純天然的。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壹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壹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恒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壹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說,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鑒賞壽山石雕註重三看:
壹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壹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淩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淩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壹番情趣。 現在壽山石雕的主要傳承人,西門派有林文舉、劉愛珠、江依霖、王洧華等,東門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發述等。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壹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采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系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