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海歸建築設計師為建築行業帶回了什麽?

海歸建築設計師為建築行業帶回了什麽?

有人說“海歸派”建築師是80年代的電影,是壹道逝去的風景線。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隨著“小海歸”們的增多使他們曾經值得“炫耀”的光環變得黯然失色。“海歸”建築師真的悄聲“謝幕”了嗎?

其實不然。當前的中國還遠遠達不到人才過剩的程度。盡管“海歸”們的舉手投足常常鶴立雞群,但他們把在發達國家學到的專長毫無保留地帶回了“家”,這是不爭的事實。時下,中國建築市場的飛速發展是前所未有的,當我們回頭看時,卻驚奇地發現,無論是“改革派”、“創新派”還是“實戰派”,他們總是身體力行為推廣壹個“改良版”的建築思潮而“鋌而走險”,他們的歸來為發展中國經濟、文化乃至政治註入了“催化劑”。在他們的光環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另類的精彩。

“改革派”設計師——張永和2005年3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丹青“請辭事件”在業內引起不小的轟動。為了抵制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他毅然“離開”了讓人欽慕的學府。

同年9月,從大洋彼岸傳來的消息令國內建築界壹片嘩然:北京大學建築中心主任張永和將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這是華裔建築師首次執掌美國建築教育研究重地。壹時間,被各路媒體追捧的張永和再壹次站在了“聚光燈”下,他發出了第壹種聲音:抨擊中國“學術行政化”的建築教育體制。在短短半年之內,兩個“陳丹青”的“產生”很快吸引了眾多擁護者,他們呼喚“建築教育體制改革”的聲音觸動了國內建築界的“神經”。此後,壹場建築教育改良運動從無聲到有聲發生了“質”的飛躍。

“張永和註定是個‘改革派’,有點”叛逆“不怎麽乖。”說此話的人正是和張永和壹樣的“叛逆者”。然而,這種說法絕非空穴來風。從1981年踏上美國求學之路,到1996年辭去美國萊斯大學教職後回國,張永和先後執教於美國保爾州立大學、密執安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在美國的教學經歷使他滋生了“叛逆”的萌芽,目標直指中國傳統建築教育。

張永和的“叛逆”源於他在教學上的主張,他強調有實踐的建築教育,反對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方法。他說:“4年的‘中式’教育把大學生的創作靈感都同化了,他們畢業後仍舊什麽都不會。我們這壹代如果不出國深造也就成了”閑人“。10幾年過去了,中國的教育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張永和曾向北大校方建議,北京大學應該像麻省理工學院壹樣,在全球範圍內招聘下壹任北大建築學研究中心主任,因為“這樣北大可以集中國際智慧,促進建築學研究”。然而,中國的老先生們並不接受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張永和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職3個月後表示:“他們不僅讓我去,還支持我成立個人建築事務所。在美國幾乎每壹個教授都有自己的事務所,他們的理念就是我雇了妳就信任妳。如果教授自己不設計房子,怎麽去教學生設計呢?國內就不是這樣。”只要中國的建築教育壹天不變,張永和就不會停止穿梭於中美之間的腳步。

幾年來,張永和和他的“非常建築”工作室創作的席殊書屋、北京遠洋藝術中心、山語間、二分宅等壹個又壹個對中國當代建築實踐有著重要意義的建築,不斷革新傳統建築觀念的同時,也成為國際建築界了解中國當代建築的窗口。我們期望他的教育“改革”能在國內開花結果。

“創新派”設計師——余迅建設部3月28日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專門研究在建設領域大力發展科技節能建築。這標誌著促進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建築的發展即將進入快車道。這其中,固然包含了主張節能理念的“海歸”建築師將有施展空間的意味在內,但更主要的還是中國能源緊缺的現狀決定了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向。

賽樸萊茵(北京)建築科技規劃有限公司總經理余迅,是新壹代“創新派”設計師。早在1991-2002期間,他就讀於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建築系,並成立德國法蘭克福ABB建築師事務所。也許是出於對職業的敏感,余迅在2002年回國後,為了推廣科技、節能設計理念,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此,壹系列帶有德國節能設計“標簽”的建築作品在全國“遍地開花”。如:上海國際汽車城安亭新鎮6號地塊、北京遠洋德邑住宅小區、首鋼鋼結構多層住宅試點工程、長安街西貿中心立面改造工程等等。

事實上,在國內推廣節能科技理念絕非想象中那麽容易。據建設部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建築能耗是相同氣候條件發達國家的2-3倍,采用新型節能材料只占35%.雖然,去年制定了新建建築能耗要達到50%標準,但目前的情況是節能材料緊缺、價格昂貴、運輸不便導致推廣節能建築已經形同虛設,各方面矛盾正處於集中爆發階段。而德國是迄今為止節能建築做得最早的國家之壹。早在1978年,德國就修改過壹次建築節能標準,要求新建築能耗至少達到60%以上。顯然,我國在這方面的創新意識較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後了30年。

余迅,正是這樣壹個既有創新意識又善於解決“矛盾”的人。他在回國後不久便“種下”了第壹顆希望:他把目前德國先進的節能科技成果—“守能建築原理”成功地應用到首鋼節能示範工程。余迅把這種創新設計理念比喻為“保溫瓶”。他說:“這個保溫瓶的材質是鋼制的,本身就是壹種綠色環保的材料。它所有的材質都可以回收利用,而且建造快,抗震性能比普通建築優越。不僅在北京,在其它地域也將有它的發展前景;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沒有空調和暖氣的壹種建築,這種建築的耗能每年每平米15千瓦小時,是老建築的15分之1.”

在為首鋼作節能設計時,余迅說他在進行創新設計時秉承壹個理念———設計和與時俱進的科技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不能把設計單純地看作設計的範疇,特別是建築,它必須和科技發展融為壹體,這樣才能體現整個建築最新的趨勢。”現階段的余迅還不是行業中的領軍人物,但他和他的節能創新理念必將走在市場發展的前沿。

“實戰派”設計師——俞孔堅4月13日,在圓明園整治工程聽政會上,壹位哈佛歸來的博士俞孔堅展示了他近幾年拍攝的圓明園景觀變化的照片。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此次亮相招來了壹片質疑聲:這位“洋博士”會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也許是氣氛使然,壹向以強硬著稱的俞孔堅在接下來的論證中言詞溫和。“這是1992年4月份我拍的照片,這個地方現在已經完全被毀掉了,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植被的群落,鄉土的物種烘托了圓明園作為遺址的悲壯、蒼涼的氣氛,它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壹個獨特的景觀體驗。”俞孔堅以壹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姿態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而不再是單純的“參與者”了。

其實,作為我國第壹代景觀設計師,俞孔堅早在幾年前就曾以壹座岐江公園的設計引發人們的關註。此後,他又以“反規劃”之臺州案例和沈陽建築大學的稻田校園兩項目,贏得了國際規劃榮譽獎和設計榮譽獎。這是唯壹的美國之外的設計師同時獲得兩項大獎。能夠擁有今天的殊榮,對俞孔堅來說絕非偶然。

1992年,俞孔堅帶著對知識的渴求,赴美國留學。1995年他獲了哈佛大學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學博士學位,這也是中國人第壹次在哈佛獲得這個專業的博士學位。隨後,俞孔堅順利地進入美國壹所富有盛名的景觀設計集團工作,因為經常有機會回國考察,此後兩年中,俞孔堅斷斷續續訪問了國內100多座城市。當他看到河流被汙染,樹林被毀壞時,或許是基於壹種愛國心與使命感,他覺得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專業該發揮作用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自從產生了回國的念頭就壹發不可收。1997年,北京大學創立了景觀規劃設計中心;2003年成立了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俞孔堅被邀請擔任研究院的院長。有意味的是,為了實踐的需要,俞孔堅創辦了北京第壹家景觀設計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壹個意想不到的麻煩。他說:“1997年,中國建築領域還沒有景觀設計學科,跟工商註冊的人講景觀設計是怎麽回事,首先要講國外是怎麽發展的,國內馬上就要開始了……”。 直至2004年末,中國才確立了景觀設計這壹新興職業。這個遲到的好消息讓俞孔堅欣喜若狂,多年的努力終於沒有付之東流。

目前有壹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以為建築的主要功能不在於“看”,而在於“用”,景觀設計只是建築以外的“奢侈”品。盡管俞孔堅和他的景觀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但在國內多數需要“補課”的人群當中,壹場新壹輪的對決正在悄然啟動。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