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爾|公***哲學:貫穿人生的抉擇
這就是有“全球最受歡迎公開課”之稱的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的開頭,由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主講,他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西方學者之壹,也是本書《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中最年輕的教授。在哈佛的課堂上,這位愛講故事勝過愛講大道理的教授,從不會灌輸標準答案,而是在與學生的討論對話中,啟發每個人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獨道的價值觀。他這種與眾不同的教育模式,也給了我哲學新視角的寫作啟發。
可能有的人覺得“火車難題”是壹個思想實驗,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湊巧發生,但是如果細致地觀察生活,就會經常發現“火車難題”的身影。
我有壹位朋友是博士生導師,和他的壹位女學生有著***同的興趣愛好,是智識上的好友,情投意合,***同譜寫了壹幕中國版的斯通納。可是有壹天,由於第三方的出現,倆人鬧了誤會。爭吵後女孩給他微信撂下壹句,“這世界不再有我,祝福妳”以後,任憑這位教授如何發微信、打電話,都沒有回音。後來,教授翻江倒海地無心工作,越想越焦灼,著急地找到她家小區物業的電話。可是就在打電話之前,他犯了難,如果打電話給物業,壹旦發現女孩的屍體,新聞壹曝光,他的社會地位以及家庭都會受到巨大損失,他可能會被迫離婚、身敗名裂……如果不打電話,這女孩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早壹分鐘打電話,可能就有機會幫助她生還……
壹邊是道德利益,壹邊是壹條人命,這樣的人性權衡,來回撕扯、折磨著他善良的心。如果妳是這位教授,妳會如何抉擇呢?
在面對重大問題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面臨“火車難題”的考驗,比如,抗疫,壹邊是可能崩潰的醫療,壹邊是可能崩潰的經濟,如果把每個國家看成列車長的話,該如何選擇?不同的列車長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者們對公正的理解,可謂簡單粗暴。在“火車難題”中,假設挽救壹條生命產生的幸福感和損失壹條生命所帶來的痛苦可以互相抵消,那麽功利主義者則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撞死壹個人——因為這符合讓社會幸福最大化的公正觀。也正因為其簡單,所以引發了後續眾多哲學家的批評,尤其是在衡量生命價值的時候。桑德爾提出了質疑:
第壹,?[endif]生命是可以被量化的嗎?
第二,?[endif]壹切快樂都是等價的嗎?
第三,?[endif]幸福感的性質是沒有區分的嗎?
這說明了什麽,其實,這也正體現了功利主義無法自圓其說之處:如果認為所有快樂和痛苦都是等價的,那麽生死大事也可以和經濟收益相提並論,生命將會不公正的被貼上價格標簽,就像上文提到教授的那個例子,生命是可以和利益放在天平兩端進行計算的嗎?
誠然,我們生命的價值當然是不能被估值的,這種樸素的正義感,意味著若功利主義全盤用於指導社會生活,將會面臨極大的障礙。
桑德爾的著作《公正:我們該如何做是好》中給了我們考量公正的三種角度,分別為福利、自由和德性,對應的分別是功利主義、自由至上主義和德性以及良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