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二次大戰

二次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壹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壹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壹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壹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歐洲西線: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臺德地區。壹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並蘇臺德後,加緊實施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占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占領捷克全境後,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意大利聯成南北壹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

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把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處歐洲心臟,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久為德國垂涎。1938年4月,希特勒授意居住在捷克境內蘇臺德地區日耳曼族人“自治”,企圖將捷克最重要的工業區蘇臺德地區歸入德國。在捷政府堅決反對和蘇聯支待下,捷政府果斷鎮壓親德分子叛亂,將35個裝備精良的現役師和40萬後備軍投入戒備。準備尚不充分的納粹德國不得不暫時退步,轉而對英、法施加外交壓力,企圖用外交手段吞並捷克。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臺德地區。壹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並蘇臺德後,加緊實施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占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占領捷克全境後,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意大利聯成南北壹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

希特勒壹直把波蘭當作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主要障礙。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為制造入侵波蘭借口,壹批德國黨衛軍偽裝成波蘭軍隊,“襲擊”了位於德波邊境的壹家德國電臺。希特勒借口“自衛”,下達了入侵波蘭的作戰命令。

9月1日淩晨,德國出動57個師(150萬人),在2300架飛機、2500輛坦克掩護下,對波蘭發動全面進攻。戰爭伊始,德軍飛機狂轟濫炸波蘭主要軍事設施、機場、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軍攻勢兇猛,南北兩個集團軍成鉗形攻勢夾擊波軍,波蘭空軍500余架作戰飛機未及起飛,即被炸毀於機場,大量火炮、汽車、輜重來不及撤退便落入德軍之手,倉促應戰的波軍以20個師投入戰鬥。裝備陳舊且無準備的波軍,未及實施堅決抵抗即被德軍包圍。德軍以每日50-60公裏的速度推進,波軍所有防線均被德軍突破,整個國家處於危急之中,對波蘭防務承擔義務的英、法,對德“宣戰”後卻按兵不動。英、法的“靜觀”使德軍得以集中全力對付波蘭。9月8日,德軍坦克進至波蘭首都華沙外圍。16日,德軍南北集團軍群在弗洛達瓦地區會師,完成對波軍主力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逃至羅馬尼亞(後留亡英國)。9月30日,華沙守軍和居民的自發抵抗在德軍轟炸炮擊下瓦解,波蘭淪亡。德軍戰領華沙後,進行了大規模報復性破壞和屠殺。

德國占領波蘭後,利用英、法的“綏靖”主義,加緊進行侵略北歐、西歐的準備。1940年4月,德軍開始在西線發動進攻,主要目標為法國。

為解決進攻法國的後顧之憂,1940年9月,德國向丹麥、挪威政府提交最後通牒,要求兩國立即接受“德國保護”。丹麥國王懼於德國武力,宣布投降,德軍隨即占領丹麥。挪威國王哈桑七世拒絕德國要求,力主抵抗。但國防部長、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卻策動親德勢力破壞抗戰。6月10日,德軍占領挪威全境,吉斯林組織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國,建立流亡政府。

德軍在進攻挪威同時,開始對法國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進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軍大批飛機猛烈轟炸法國北部和荷、比、盧境內72處機場。接著,德傘兵部隊搶占機場、橋梁和戰略要點,戰爭全面爆發。德軍***投入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7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分3個集團軍群,同時向法國和荷、比、盧推進。在德軍猛烈突擊下,荷軍只堅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蘭女王政府逃亡倫敦。5月26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20萬比軍為德軍俘虜。

面對德軍猛烈攻勢,法軍和駐法英國遠征軍節節敗退。5月31日,德軍繞過設防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脈,迂回攻入法境。5月20日,德軍在地空火力掩護下,強渡馬斯河,全殲法第9集團軍。5月20日,德軍直撲英吉利海峽。5月20日,德軍占領加來,距海岸僅數十公裏,形成對英法聯軍夾擊態勢,40萬敗退的英法軍隊在敦刻爾克附近地區陷入絕境。此時,希特勒突然下令德軍坦克部隊停止追擊,只使用空軍轟炸。絕處逢生的英法聯軍緊急征用943艘艦船,在皇家空軍掩護下,將33.18萬名潰不成軍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國,未及撤退的4萬法國士兵被德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撤退後,法國形勢日見危機。6月5日,德軍突破“魏剛”防線,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個師,從背後對法國發動進攻。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兵不血刃占領巴黎。6月16日,雷諾政府辭職, 貝當出任總理,決定停戰投降。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該協定把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占領法國北部地區,占領費由法國負擔,南部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法軍全部解除武裝,重武器交給德國。

法國淪陷後,主戰派、國防部次長戴高樂飛往倫敦,組織法國軍民繼續抵抗。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裏,法西斯德國軍隊席卷歐洲大陸,先後占領了奧、捷、波、比、挪、荷、丹、羅等10余國領土,軍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

盟軍收復西歐大陸

時過境遷,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開始向歐洲腹地進軍。希特勒任命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壹線,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壹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後,向縱深推進50公裏,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遊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線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占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鬥,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 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

為配合美英軍隊在法國西北部的攻勢,美法聯軍集中10個師、850艘艦船、4700架飛機,在土倫至尼斯之間80公裏地段,發起“龍騎兵”登陸戰役。德軍雖以9個師擔任法國南部海岸防禦,但在美、法聯軍登陸地段,德軍僅駐軍5個營,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軍在德軍縱深空投傘兵,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聯軍已建立起寬90公裏、縱深60公裏的統壹登陸場,把2500門火炮、600輛坦克、21000輛汽車和16萬人運上岸。

28日,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余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決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蘭奈梅根、阿納姆壹線突擊,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10天後,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公裏正面突破德軍防線,向縱深推進80公裏。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FONT>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鬥”,開始把戰場推向德國本土。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隊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佛曉,德軍開始反擊。德軍組織壹支800人的特遣隊,著美軍軍服,口操英語,佩美式武器,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爾後,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準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後,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裏處阻止了德軍前進。

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壹面組織反攻,壹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裏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兵鋒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從西線抽兵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後,德軍土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產。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法西斯德國滅亡。

歐洲東線: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壹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壹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爆發前,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軍隊)。計有190個師(內有19個坦克師、14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方面實施主要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芬蘭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實施輔助突擊。戰爭開始後,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為268萬人,計有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的舊式坦克,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以及大量舊式飛機,作戰艦艇396艘。蘇聯計劃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突擊,保障蘇軍主力展開和集中,然後再以進攻消滅突入之德軍,將戰爭推至敵國領土。整個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1941.6.22-1942.11.18)德軍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優勢(突然進攻、裝備先進、軍隊已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壹舉突破蘇軍防禦,在蘇西部地區推進約600公裏,占領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初封鎖列寧格勒,攻占基輔。蘇軍最初試圖以進攻對付德軍,但在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後,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遊擊戰爭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轉入反攻,蘇軍勇敢作戰,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勝利,初步穩定了戰局,粉碎了德國“閃電戰”企圖。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和克裏木作戰失利。德軍加緊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領蘇聯石油產地巴庫和頓巴斯,蘇軍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過激烈頑強的戰鬥,至11月,蘇軍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從而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12)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能力已恢復並有較大發展。提供給軍隊的新式裝備逐漸增多,美英也向蘇聯提供大批武器裝備。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主力,大大減輕了蘇聯後顧之憂。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於11月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大規模反攻,1943年2月,蘇軍合圍並殲滅了德軍精銳部隊鮑羅斯兵團,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局勢。爾後,蘇軍又向頓河上遊、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在外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裏的戰線上轉入全面進攻,到11月份,已收復近壹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FONT>1945.5.5)蘇軍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起義風起雲湧。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以便同英美單獨講和。為徹底擊敗德國,蘇軍開始從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發起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壹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殲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占領芬蘭和挪威部分國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國土。上述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紛紛光復國土。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地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了維斯瓦河棗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4月16日,蘇軍攻城集團在強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對柏林發起總攻,消滅殘余德軍,占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8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607個師,占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死傷達1000萬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裝備被蘇軍繳獲和擊毀。蘇軍戰鬥減員1600萬人,平民傷亡超過2000萬人。蘇聯為戰勝法西斯德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戰場: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壹百多年來第壹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傷亡1800余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余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128萬。

1931年9月18日,占據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東北軍)發動進攻。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國駐軍不戰而退。僅4個月時間,東北全境淪陷。東北人民在中國***產黨領導下,組織抗日武裝,東北軍部分愛國軍人組成“抗日義勇軍”,堅持遊擊戰爭,不斷打擊日軍。1933年1月,日軍開始進攻華北,馮玉祥將軍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將日軍逐出察境。但由於蔣介石與日軍重兵威脅、夾擊,同盟軍失敗。至1935年底,日軍控制了河北、熱河、察哈爾和綏遠省廣大地區。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南郊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遭到國民黨駐軍堅決抵抗,從此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從壹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救亡運動推動和英、美支持下,在抗戰初期積極抵抗日軍,進行了壹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如忻口戰役、淞滬戰役、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和廣州會戰等,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和消耗。臺兒莊壹戰,國民黨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壹舉殲敵萬余,給日軍以沈重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執行片面抗戰路線,采取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數百萬軍隊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至1938年10月,北下、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江蘇、安徽、河南、江西、廣州、廣東、湖北等省大片國土相繼淪於敵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關頭。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經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國***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1936年12月12日,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以“兵柬”形式扣押蔣介石,逼迫蔣同意聯合中***抗戰。伺後,中國***產黨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奔赴抗戰前線,先後取得了平型關戰鬥,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等重大勝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後方屢遭八路軍、新四軍打擊,1939年以後,基本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將主力轉用於敵後解放區戰場。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轉移至由中國***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為解除後顧之憂,日軍從1939年底開始對中國***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作戰,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粉碎日軍“掃蕩”,八路軍以破壞正太鐵路為目標,發起“百團大戰”。戰役自1940年8月開始至12月止,***斃傷日偽軍4萬余人。日軍遭此嚴重打擊後,遂將敵後八路軍、新四軍作為主要作戰對象,集中優勢兵力,反復以“清剿”、“掃蕩”形式破壞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由於敵強我弱,鬥爭殘酷,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銳減到40余萬,大批根據地復淪於日偽軍之手。八路軍、新四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堅待敵後抗戰,牽制了大批日軍。

1941年12月9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2年1月,中、蘇、美、英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先後奪取了平漢路南段、粵漢和湘桂3條鐵路幹線,國民黨軍隊接連失利,丟失大片國土。與此同時,日軍繼續對中國***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八路軍執行“敵進我退”方針,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到處打擊敵人,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

為大勝,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粉碎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1944年,各敵後抗日武裝開始對日軍局部反攻,消滅日偽軍20余萬人,光復大片國土。這些勝利,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而且有利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的戰略反攻。

1945年春,八路軍、新四軍繼續對日偽軍進行攻勢作戰,取得重大勝利。抗日根據地發展到19塊,總面積95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億,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到91萬人(另有民兵200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對日軍占領的中心城市、交通線的戰略包圍。1945年5月,蘇、英、美盟軍取得徹底戰勝德、意法西斯的偉大勝利,日本法西斯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在有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軍發起大反攻。在中國軍民全面反攻;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英、美軍隊直逼日本本土的聯合打擊下,日本軍事力量迅速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壹百多年來第壹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傷亡1800余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余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128萬。

太平洋戰爭:

1940年以後,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鬥力。遂後,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

1940年以後,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鬥力。遂後,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開始後,日本調用11個陸軍師團,艦船205艘,飛機2300架,***約40萬人。在半年多時間裏,日軍先後侵占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緬甸、所羅門群島及阿留申群島部分地區。美國由於缺乏戰爭準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在對德、日兩面作戰的情況下,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作戰方針,在太平洋地區進行防禦和牽制性作戰,然後視歐戰結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國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分別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開始局部反攻。美國海軍在珊瑚海海戰中。首挫日軍,迫使日軍停止向莫爾斯比港推進。不久,又在中途島海戰中給予日本聯合艦隊沈重打擊,壹舉擊沈日軍4艘航空母艦,掌握了作戰主動權。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登陸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重創日本陸海軍,戰略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此後,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中部島嶼展開激烈海空戰。不久,美軍收復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3年11月,美軍轉入全面進攻。麥克阿瑟壹路由新幾內亞西進爾後北上,尼米茲壹路經中太平洋特魯克群島西進,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切斷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線。日本雖竭力增兵,但由於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終無法挽回敗局。1944年,美軍控制中太平洋,占領馬紹爾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登陸菲律賓。1945年初次占沖繩,取得進攻日本本土前進基地,美英海空軍加強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5月8日,德國投降,日本徹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數十萬平民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中國抗日軍民發起全面反攻。在各國軍民***同打擊下,日本侵略軍迅速崩潰。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伊始,日軍偷襲珍珠港。對掩護和保障其前進戰略計劃的實施有重要意義,但卻因此把美國拖入了戰爭,是戰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戰爭中,雙方海軍艦隊核心已由戰列艦讓位於航空母艦。戰爭結果表明:艦載航空兵對確保海上交通線和掌握制空權、制海權有重大意義,用快速航空母艦編隊消滅日軍海空部認、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實施越島作戰,是美軍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