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江城讀後感

江城讀後感

《江城》讀後感

今年三月末,我從壹本雜誌上了解到了這本書,壹個星期後,它通過便捷的網購終於出現在了我的書桌上。

看了前十頁,我就確定我的讀後感要換壹本書寫。雖然沒能按照老師之前的要求寫傳記的讀後感,而且臨時更換了所寫的書籍,但是我還是想要寫寫自己看這本書時的壹些感想。即使不能寫得全面深刻,但是如果能夠起到向老師介紹壹本自己喜歡的書的作用,我也感到非常滿足了。畢竟發現壹本好書時的喜悅以及在閱讀時自己心中的各種細微的感想很難在閱讀後通過文字具體而微地壹壹恢復和表達。完整閱讀過後留下的感覺往往是宏觀和抽象的,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更願意提取書中壹些小片段,談談我的感想。

《江城》壹書的作者名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的夏季,他與自己的同伴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開始他為期兩年的在涪陵師專的教學生活。這,就是他寫《江城》壹書的背景。

《江城》的寫作焦點,就是海斯勒工作與生活的城市——涪陵。而圍繞著涪陵這個焦點展開的,就是海斯勒在此生活與工作的內容與進程。從陌生到逐步熟悉,從疑惑到逐步了解,從別扭到逐步適應……海斯勒和他的同伴亞當在涪陵度過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兩年歲月,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比的豐富且亟待表達與交流,《江城》大概就是這樣誕生的。

初到涪陵,對海勒斯而言壹切都是陌生的,甚至因為面臨的改變太多太快而使他產生了壹種隱隱的害怕。涪陵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縣,在這個甚至連壹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的地方,在這個即使是從事大學教師職業多年的老師都沒有可觀的待遇和生活條件的地方,海勒斯和他的同伴初來乍到便住進了學校最高級的公寓樓房,並且迅速配備了當時當地還相當精貴的電話、電視,學校甚至提出要為他倆修壹個網球場……無疑,海勒斯和亞當受到的待遇是十分特殊而優越的,這在壹開始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讓他們心裏發慌。起初的“擔驚受怕”的生活在他們堅決拒絕學校修建網球場之後開始漸漸趨於平靜,作者開始真正去適應和感受涪陵,以及他在涪陵的工作和生活。

在真正閱讀《江城》這本書之前,我就從雜誌上了解到了壹些關於此書的評價。讀者們在通過作者的敘述了解他的生活以外,認識到,作者盡管身在涪陵,描寫得全是自己在涪陵的見聞感想,但是這實際是當時中國的壹個縮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涪陵雖然落後貧窮,但是也面臨著極大的變化和發展,這樣快速而深刻的變化其實發生在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而涪陵是其中的壹個代表,壹個典型,壹個恰好被作者接觸和認識並發生感想的地方。許多人從這本書裏讀出了見微知著的味道,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妳只讀壹本關於中國的書,那就是這本了。”

《江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創作初衷決定了這本書不會是壹部純粹屬於生活記敘的作品,當它還在作者腦海裏的時候就已經具有了壹定的探索深度和思考深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至於我也常常讀著讀著不自知露出笑容——甚至在某些作者表達自己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困擾時。我想,或許許多人在閱讀這本書時都會露出微笑,與讀者本身對作品內涵的把握無關,而是壹種純粹的因為某事而發出的善意而會心的笑意。

例如,海勒斯在寫到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時,談到了對學校墻壁上大字的認識:壹開始是:“建設精神cultu,更新生育觀念。控制people mouth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is立country基礎。”幾乎完全讀不懂這些中文的內容。後來通過壹段時間的學習,墻上的字在海勒斯看來變成了:“build 精神culture,new give birth觀念。Population increase,促進society進步。Education is a powerful country’s 基礎。”知道最後,海勒斯終於能用中文的思維看懂墻上的字,原來是:“建設精神文明,更新生育觀念。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教育是強國之本。”當讀者讀到此時,終於跟海勒斯壹起明白了這樣幾個在中國相當常見易懂的中文標語時,自己也會忍不住舒了壹口氣:原來是這樣,然後還露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本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賦予了這部作品很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又不同於單純的記敘手法,我認為作者的語言更近似於壹種夾敘夾議的表達。這使得文章內容引人入勝,常常讓人壹讀近百頁不感枯燥而且壹發不可收拾。

海勒斯曾說:“在這裏,我有時是壹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讀畢此書,再看作者創作的視覺和思想歷程,真真覺得這是壹本有血有肉的書,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甚至帶些矛盾的角度,使得作者對涪陵對中國產生了這樣壹種情感,並引發了思考與創作的念頭。正如有讀者的評論所說:“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但即使人們給予這部作品如此高度的評價,但海勒斯卻顯得十分謙虛與謹慎,他說:“這並不是壹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壹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於我的記憶之中。”作為讀者,即使妳讀完了作品,讀過了評論,甚至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與精神,得到了許多新的認識與啟示,但是如今看到作者的這段話,妳還是會被感動——如果沒有對中國這片土地融入深刻的感情與尊重,大概也是寫不出這樣出色的作品的吧。

讀完本書,妳會發現作者對於中國那種深藏在文章意義之下的返璞歸真的熱愛,讓妳也被帶動著更深壹步進壹步地貼近這篇自己生長的土地,感覺她也越發可愛起來。這或許才是這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令人感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