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火箭小型化技術是怎麽做到的?需要哪些條件?
日本在1970年發射自己的第壹顆人造衛星的時候使用的L-4S-5運載火箭本身就是壹枚超微型運載火箭,也只有9噸多而已。以現在的眼光衡量,當時的技術根本都不入流。
當然了,現在的技術比當年先進多了,微型火箭可以裝入復雜得多的導航和控制系統,但是也真的不需要多麽先進。註意看壹下,過去的L-4S-5和現在的SS-520都是傾斜發射的,為什麽呢?因為它們不能像正常火箭壹樣垂直起飛然後水平轉彎,傾斜發射可以利用地球重力自然的把軌道壓平。但是這樣的話火箭的起飛推重比就必須很大,或者說同樣的發動機起飛重量就要很小。節省了控制系統,卻浪費了發動機。這完全是航天技術發展初期的路數。日本的固體火箭宇普西隆才是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就SS-520這樣的火箭真的不見得比朝鮮火箭復雜多少。
SS-520的主要賣點是便宜,據說只有H2A的二十分之壹,但這完全就是胡扯。450萬美元的火箭只打壹顆3公斤的衛星,等於壹公斤150萬美元。150萬美元啊!用正常的火箭15萬美元壹公斤打到火星都可以了。中國用於快速發射的火箭就是快舟,比它高幾十倍的運力也就不到兩倍的報價。
這樣的微小衛星壹般是大火箭發射大衛星的時候搭載的,有專用火箭給它發射,自然就不需要湊檔期,隨時都能發射。但是這麽小的衛星能幹什麽?憑什麽非要搶時間隨時發射?
對於運載火箭,因為有些重量是必須的,有些成本也是必須的,所以隨著火箭的減小,運載系數會不斷減小,單位成本會不斷上升。火箭小到壹定程度的時候無論性能還是性價比都會變得毫無意義。當然了,如果火箭在足夠小的同時仍然能夠達到足夠大的運載能力或者足夠低的成本,那麽火箭的技術含量就很高了。然而日本搞的這個SS-520顯然兩樣都慘不忍睹,所以它的水平其實就相當低了。
對於衛星來講,要想滿足壹定的任務需求,是必須要有壹定的重量的。幾公斤的微納衛星當然也有它的作用,但是功能很簡單,壽命很短,價格很便宜。這種衛星首先不需要緊急發射,如果真的有十萬火急的事情,必然要求發射壹顆功能齊全的衛星。其次這種衛星要求火箭很便宜,總不能價值幾十萬的衛星用幾百萬的火箭去打。所以壹般都是湊足重量用壹枚火箭發射n顆,或者在打大衛星的時候用剩余運力搭載發射。而日本的微型火箭最奇葩之處就在這裏。3公斤的微小衛星根本不需要趕時間發射,打壹次花幾百萬更是讓人無語。這樣的衛星如果搭載發射,也就花個幾萬美元而已。
舉個例子說:中國的快舟火箭,唯壹的賣點就是快速發射,從任務下達,幾個小時就能上天。它是用於在打世界大戰的時候快速發射衛星的。所以它能發射的衛星就是目前技術下功能最齊全同時又最小的衛星,它本身也是能夠發射這類衛星的最小的運載火箭,當然要比SS-520大得多了,但是它能發射的可不是幾公斤的只具備簡單功能的微小衛星,而是幾百公斤具備完全功能的衛星。而這樣的火箭多少錢呢?目前市場報價已經低到750萬美元。
750萬的快舟和450萬的SS-520,妳現在知道日本人腦子裏進了多少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