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進行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
準備環節是第壹環節,其中包括區域環境的創設以及區域材料的準備和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
壹、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布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同合作,又要註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從而使幼兒能專註投入某壹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通過師生***同商量,采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盡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壹般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計算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體育區、科學區、動手區等.並根據情況靈活調整.另外,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應該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樓梯的墻壁展示與課的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或孩子的美術制作作品,如在組織“樹”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們在樓梯的墻壁上布置上松樹、楓樹、桑樹、桃樹、柳樹等構成壹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墻上貼上小朋友去參觀樹的相片;在作品展示墻上帖出小朋友們畫的樹;在自然角擺上小朋友從家裏帶來的各種盆景;在活動室上方吊上各種樹葉;帶領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種植園裏種上各種小樹,總之,.在活動室裏,所有可以利用起來的空間都用上了。根據季節的變化、主題活動的變化等,孩子們會主動地配合教師布置周圍的環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自由選擇表現的形式,***同裝扮活動區。
二、活動區材料充分的準備及合理投放,促進幼兒主動參與
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激起幼兒對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因此在準備、選擇、提供操作材料時,我們根據幼兒興趣和發展水平進行投放。
1、家園配合準備區域材料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區域活動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聰明、自信、大膽。而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就成了很好的豐富區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師、家長和幼兒***同配合。壹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區域裏,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如小樹葉粘貼成小動物、葉子拓印、制成“書簽”;撿來小石頭、小樹枝當成計算材料;小石頭染色,當成飛行棋子;葉子當成小傘、做成扇子、帽子、、、、、、孩子們在隨心所欲的玩樂中得到了自由的體驗和創造的樂趣。二是巧用廢舊物品,如老師或幼兒帶來家中的洗發水瓶、化妝瓶子投放到“理發店”;方便面碗種上蔥、蒜;小朋友把以前穿過的小衣服帶來,變成了“娃娃的盛裝”;瓶蓋做成串鈴等等,幼兒參與制作,動手能力進步了,創新意識增加了,環保意識提高了,也更喜歡玩區域活動了。欣怡和媽媽用礦泉水瓶做了個“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幾部“移動電話”;星星和姐姐用舊掛歷紙剪了“窗花”;豆豆和爺爺用各種廣告紙折出了“輪船”等。家長積極的參與豐富了區域活動,他們的環保意識也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根據幼兒興趣投放材料
教師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兒活動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多則濫,濫則泛。幼兒註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玩得眼花,壹會兒拿這個玩玩,壹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壹物——擺放片刻——丟棄——另換壹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並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我們通常在開展某壹區域遊戲前,先與幼兒***同探討,再根據幼兒的認識特點、興趣及教育目標,***同制定區域遊戲的規則。如:我們在開展“奇妙的信”這壹主題中,幼兒對寄信、寫信壹直保持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們就生成了“郵電局”這壹遊戲區,我們還帶領幼兒參觀了郵局,了解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我們與幼兒***同討論了遊戲的玩法,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又如,幼兒對自己沒玩過的玩具很感興趣,就可建議他們把家裏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這樣壹個令幼兒留戀忘返的玩具區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層次性與多樣性的活動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發展需要
壹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據班級幼兒不同的需要、能力,盡可能多地提供有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幼兒的主動探索。眾所周知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壹的。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壹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壹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壹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壹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於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區中設置了“夾玻璃球”的內容。在練習用筷子夾玻璃球時,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瓶中,能力弱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盒中。班上有幾位幼兒由於年齡小,,我就在旁邊放了壹把勺子,他們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進盒中。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操作機會。在活動中,允許操作能力強,完成較快的幼兒在完成本次活動後選擇第二區域的內容,這樣既讓操作慢的幼兒有足夠的操作時間,也讓操作快的幼兒減少消極等待現象,使每位孩子都獲得成功感,另壹方面圍繞教育目標,提供多樣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題“認識花”中,就可以提供畫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認識“樹”,提供樹葉粘貼、葉脈標本、樹葉變色等。
4、要選擇在活動時間內易觀察到變化的材料
在壹次區域活動中,在考慮與主題活動《樹》相結合的同時,我在科學區中為小朋友們準備了“樹葉變色”的小實驗。活動開始,5個小朋友興沖沖地到科學區中,將各種樹枝、樹葉插進紅黑藍墨水中,然後很認真地觀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見樹葉變色。我在指導樹葉粘貼時發現科學區相當安靜,就忙走過去詢問,發現樹葉變色需要壹段時間,就及時引導這五個幼兒先到其它區域活動,請小朋友活動快結束時再來觀察。活動後,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樹葉變色”這類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觀察到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