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丹背景
麻湧鎮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全鎮現有18個曲藝中心,經常性舉辦廣場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救災復產義演、文化高地直播車、首屆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為打造文化強鎮開創了良好的新起點。
"曲藝之鄉"
古今往來,麻湧人對粵劇曲藝情有獨鐘。人們不僅喜愛聽,還會彈唱編演。麻湧有著濃厚的粵劇曲藝氛圍,主要是受其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生活在古老而樸素的水鄉,出門見水,舉步登船,陸路交通難以連接。人們以水田耕作為主,隨潮漲潮落安排作息。每當農閑和潮漲時候,鄉民喜歡三五成群聚於樹蔭下或涼棚、祠堂裏,談天說地,說書彈唱。使有天分的曲藝愛好者越來越多,興起時自家出錢或眾人集資派人往省城買回部分樂器與服飾,逐漸形成自娛自樂的民間組織。之後,有的外出拜師學藝,有的請師教習基本功,使各村的曲藝隊伍迅速擴展,藝術水平逐步提高,成就了壹方特色。1999年,經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的專家評定,麻湧榮獲首批《中國曲藝之鄉》,並在廣州南方劇院接受了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的授匾。在河邊的水幕裏,蕉林月夜中不時傳出胡橫簫,悠揚入耳。偶然間,又壹曲婉轉淒楚的《胡北歸》從涼棚、祠堂蕩出,見聲見情,纏綿哀怨,粵韻清音可謂繞梁三日……
《香飄四季》
我省人民群眾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作家陳殘雲,1958年至1960年受省委的委托到東莞農村體現生活,掛職縣委副書記。在掛職期間,他在東莞水鄉麻湧大步村蹲點,並掛職麻湧黨委副書記。他立足農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並以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黨帶領廣大農民熱火朝天地走農業集體合作化***同富裕道路為題材,創作了具濃厚的鄉土風情和獨具水鄉特色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真實的描寫了當時在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面貌,熱情地歌頌農民的新生活。《香飄四季》創作於1961年1月3日,1962年3月31日於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問世。1963年下半年,陳
殘雲分別在北京和東莞召開《香飄四季》讀者座談會,在這基礎上,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故鄉情》。1965年下半年,電影《故鄉情》在麻湧、大步及附近村莊取材開拍,是年年底完成外景拍攝工作。小說《香飄四季》深深地刻在社員群眾心中,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歡迎。
賽龍舟
龍舟始因紀念"屈原"而興起裝造的長艇,之後民間把長艇加以改裝修飾作為體面,在江河上競渡壹番,逐漸成為壹種水上運動項目。時至清代末年人們先後把長艇統壹改裝成8.5丈長的"大龍"。每當節日到來,周邊各村的龍舟不約而同響起鑼鼓,集於江面上,相互禮讓壹番後,擂起鑼鼓齊頭並進,確實為水鄉民間人皆***賞的壹項大型體育活動,之後便分別形成各處不同日期的"龍舟景"。至今,麻湧鎮仍保留的龍舟景有麻湧景(五月十六),漳澎景(五月初九)、鷗湧景(五月十八)。改革開放後,我鎮經濟迅速發展,群眾性的賽龍舟活動蓬勃發展,各村各鄉新裝造了龍舟,競渡出現了新熱潮,至今舉行了七屆"企業杯"龍舟賽。
舞獅
舞獅在我鎮流行已久,每逢新春、喜慶日子及各類大型活動,人們喜愛舞獅,以示吉祥。尤在新春伊始(年初壹、二、三日),富貴人家邀請壹班入屋拜神祈求家宅平安、丁財兩旺。表演舞獅,由大頭佛引路,打響有節奏的高邊鑼鼓、主人家點燃喜炮歡迎,並掛青給醒獅采青以作報酬,此項活動流傳至今,深受群眾歡迎。建國之初,我鎮曾有"誌信堂"舞獅班,設館於麻四村八坊兩江祖祠內,由武林名師蕭基從廣州回鄉執教授徒。同壹時期,活躍於麻湧獅墰的還有麻壹村四坊的袁炳均,他先後從事於香港、廣州等地的名門獅班活動,深得名師指撥。我鎮範圍內在原有基礎上,各村組織的獅隊有麻四、新基、大步、南洲、華陽等村,繼承和發揚了舞獅這項傳統文化,每年過節,各大喜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獅隊表演助興,鑼鼓喧天,觀者如潮,水泄不通,其樂融融,深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