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亞斯的簡介
在涅俄普托勒摩斯統治時期,這個部落逐漸定居下來。城市化開始了,抄寫員和其他行政官員出現了。在公元前358年,摩羅西安人成為登基不久的馬其頓新國王腓力二世的盟友。出於加強這個聯盟的考慮,雙方安排了壹樁政治婚姻----公元前357年,奧林匹亞斯成為腓力二世的妻子。
第二年,腓力派去參加奧林匹克賽車比賽的壹輛戰車贏得了冠軍,因此這位新王後改名為奧林匹亞斯以紀念這個勝利。就在這年夏天,她的第壹個兒子也出生了----這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根據普魯塔克的說法,這兩件事發生在同壹天。(譯者按:普魯塔克原文的說法是,這壹天腓力剛剛占領壹個重要的城市波提狄亞 Potidaea,入城後壹天內連續收到3個好消息,帕米尼歐決定性的擊敗了伊利裏亞的敵對部落,奧林匹克競技中的奪冠和王子的出生)
在古代,人們相信壹個偉大的人出生之時會有壹系列預兆伴隨。因此普魯塔克在他的傳記裏提到:
“在腓力和奧林匹亞斯完婚之夜,奧林匹亞斯夢見壹道閃電打中了她並且在她身上燃起了大火。火在她身上蔓延開來,之後逐漸熄滅。而腓力在他結婚後經常夢見他妻子的身體被壹個獅子的圖案所封印。
腓力和奧林匹亞斯還生了壹個女兒克裏奧帕特拉(和埃及艷後Cleopatra VII Philopator同名),她在亞歷山大死後那些年是壹個很重要的人物。王子和公主的出生對於腓力的國際事務幫助不小,奧林匹亞斯的地位也應該有所上升----但是沒有資料能證明她的政治影響力也隨之上升。誠然,腓力在公元前350年把奧林匹亞斯的弟弟,和他兒子同名的亞歷山大扶上了摩羅西安部落的王位(這個亞歷山大以他在意大利的冒險而知名),但是這並不意味者奧林匹亞斯參與了這個安排----畢竟摩羅西安的王位從法理上是她弟弟而不是她的
腓力的事業蒸蒸日上。在公元前338年8月的喀羅尼亞戰役中,他決定性擊敗了希臘聯軍。第二年,他在科林斯同盟內部重組了他征服的地區。 同時,他又娶了壹個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的侄女克裏奧帕特拉(和他女兒同名)。這個婚姻使得國王與王後奧林匹亞斯以及王子亞歷山大之間的關系變的非常緊張。
奧林匹亞斯在此之前已經逐漸失寵,其原因是眾說紛紜,不過奧林匹亞斯在宮廷裏酷愛養蛇,以及壹些摩羅西安部落的異端宗教儀式引起腓力不滿而疏遠了她,則是可以肯定的。現在,她主動自我放逐,來到了她弟弟亞歷山大在摩羅西安的宮廷裏,她的兒子亞歷山大和他的朋友,如後來的埃及法老托勒密和海軍統帥尼阿庫斯也都跟著她離開了培拉(Pella)的馬其頓宮廷,但是不久他們又回去了。當公元前336年,腓力把他的女兒克裏奧帕特拉嫁給了她弟弟,摩羅西安的亞歷山大的時候,奧林匹亞斯更加孤立了:她已經不能再仰仗她弟弟的支持。
然而,在公元前336年10月摩羅西安的亞歷山大和克裏奧帕特拉舉行婚禮的時候,腓力二世在宴會中遇刺。奧林匹亞斯和她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對此有事有很大嫌疑。雖然她回到馬其頓後處死腓力的妻子克裏奧帕特拉和他們的兒子這壹行為沒能提高她的威望,但是至少現在她的兒子亞歷山大成了馬其頓國王,她也可以高枕無憂了。
在亞歷山大東征期間,奧林匹亞斯和他保持了聯系。他們的部分通信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記錄。在亞歷山大遠赴錫瓦綠洲的神廟時,她也在壹定程度上助長了關於亞歷山大身份的傳言,即他不是腓力的兒子,而是宙斯阿蒙之子。甚至這個傳言本身就是奧林匹亞斯在腓力死前散布出去的,在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36年這些時間裏她有充分的機會和動機去做這件事。
雖然他們母子間保持了熱忱的聯系,亞歷山大並沒讓她幹涉政治。馬其頓由安提帕特所統治,這位深受腓力二世信任的指揮官和外交家在亞歷山大登基的過程中出力不小。他和奧林匹亞斯的關系似乎並不融洽,因此這位王太後在公元前330年能回到摩羅西安居住的時候想必覺得很高興:當時她弟弟在南意大利的壹次戰役中陣亡,她現在作為她侄子阿伊西達斯(Aeacidas)的攝政統治摩羅西安。
在公元前323年7月11日,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亡,繼業者的時代開始了。他的妻子羅克珊妮當時已經懷孕,幾個月後壹個男孩出生並且被命名為亞歷山大。這個嬰兒和亞歷山大那個智商低下而無法統治的兒子阿裏戴烏斯(Arridaeus)壹起成為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但是帝國的實際權力則掌握在亞歷山大的宮廷總管、攝政帕迪卡斯手中。為了鞏固他的地位,帕迪卡斯與安提帕特的女兒尼西婭(Niceae)訂了婚。但是,當奧林匹亞斯把摩羅西安的亞歷山大的遺孀,亞歷山大的親妹妹克裏奧帕特拉許配給帕迪卡斯的時候,他接受了。安提帕特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這最終導致了壹場內戰(第壹次繼業者戰爭,相關經過可以見我的帕迪卡斯傳記)。內戰的結果,安提帕特勝利並且成為馬其頓王室的新攝政。然而,他剛取得這個位置就病死了。
繼承安提帕特的是壹個叫波利比孔的老將軍。但是,安提帕特的兒子卡桑德在控制了傀儡君王腓力·阿裏戴烏斯之後逼迫波利比孔離開了馬其頓。波利比孔逃亡到了伊庇魯斯,羅克珊妮和小亞歷山大也隨同壹起出亡。在此之前,奧林匹亞斯拒絕支持沖突雙方中的任何壹方,保持著謹慎的中立,但是隨著波利比孔的到來,她知道如果卡桑德繼續掌握實際權力的話,她的孫子將失去王位。所以她讓她所掌握的阿伊西達斯的伊庇魯斯軍隊加入了波利比孔的殘余部隊,並且在公元前317年侵入馬其頓。
這年10月,奧林匹亞斯在邊境俘獲了腓力·阿裏戴烏斯,並且處決了他。卡桑德的許多支持者也都被殺。但是,當卡桑德率領軍隊主力圍攻奧林匹斯山脈下的港口城市皮德納(Pydna,以公元前168年羅馬和馬其頓的會戰聞名)的時候,雖然波利比孔和阿伊西達斯的部隊都試圖解救在城內的奧林匹亞斯,她還是抵擋不住投降了。作為投降的條件,卡桑德答應保證她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很快撕毀協議並且在第二年處死了奧林匹亞斯。幾年之後,羅克珊妮和小亞歷山大也都被他秘密殺害。
腓力二世死後的王位爭奪戰和奧林匹亞斯最後兩年的那些日子都充滿血腥,因此很多作家,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把奧林匹亞斯描述為壹個殘酷的女人。這無疑過於誇張了,她僅僅是希望能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生存下來並且見到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登上王位而已。在亞歷山大死後卷入內戰的各類馬其頓領袖中,她是為數不多的為了保持合法王朝而不是為她自己的權力而戰的人。<!-- -->聖火,來自希臘,來自奧林匹亞斯 時下,吾國吾土最熱鬧最引人註目的景象,當是奧運火炬的全國傳遞。官府的嚴密組織,國人的高漲情緒,明星的積極助興,場面的火爆熱烈,媒體的追蹤報道,所有這些均編織成壹幅全國上下傳火炬,迎奧運的畫圖!
然而在這熱鬧的景象之下,又有幾人能夠明了奧運火炬——這來自希臘,來自奧林匹亞斯聖火的原意呢!山人愚昧,山人也不知之;山人有幸,偶翻《隨筆—2008.2》,其中有壹篇筱敏的短文《聖火》解開了山人的疑問,啟迪了山人的愚昧。
請看:
“聖火點燃,在奧林匹亞點燃。
在西方遙遠的城邦,山與海的壹隅,據說是神居住過的地方,更是人成長為自由人的地方。那些如人壹樣生命力洋溢的諸神,那些如神壹樣心智澄明的人們。壹如埃斯庫羅斯的句子:‘高聳的山峰,比鄰群星。’在希臘,自由的人們,比肩眾神。
聖火點燃,在神殿之上點燃。
那裏的神殿簡潔,敞開,陽光自由行走。沒有神秘的帷幕和森嚴的宮墻,沒有權傾天下生殺予奪的主宰,神殿之下也沒有心懷恐懼屈膝彎腰的人。那裏的神是由人賦予其生命的,所有的神像,都是形象完美的人的雕像,神的莊嚴和高尚,僅僅是人的莊嚴和高尚的象征。
在整個世界深陷於古代,大地和天空都執掌在神權皇權手中,天空流布的是昏暝,地上蒸起的是蒙昧。唯希臘人用自己的手,而不是借助神明的手,在長夜點燃了理性的聖火。……希臘人是自由人。希臘人在播種糧食的同時也播種思想,正如生存是人的權利壹樣,思想也是人的權利。
……
科學起源於希臘,現代起源於希臘,希臘人是最早的西方人,最早的現代人。希臘人在自己建造的城邦自由言說,獨立行走,沒有哪裏是必須止步的,甚至不需要統治者,希臘人認為專斷的政府是對人的冒犯,而城邦的事務是公***事務,希臘人在廣場上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因此希臘人是歡樂的,他們是最先開始遊戲的人。他們身軀上沒有軛,也沒有繁縟的纏裹,他們自由張開人的肢體,張開昂揚的精神和強健的體魄。壹個人,壹個在大地上自由伸展的人太美好了,他奔跑,跳躍,投擲,他開拓,進取,挑戰,他突破界限而創造的光榮,都是他自己生命的力量,而不是神或王的力量,也不是國家的力量。人的驕傲充盈著他的心靈,因為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人的生命得到了卓異的展現。
聖火點燃,聖火在人的生命中點燃。在自己被照亮的生命中發現了人的美麗,更發現了人的權利,是希臘人發現了人。
而在長夜覆蓋之下的人們是被蒙住眼睛的,他們看不見火光,更不能眺望遠方,昏蒙之中即使覺出遠方的異樣,也會以為那來自不可窺測的天庭。埃及的法老,美索不達米亞的教皇,中國的天子,這些令人生畏的神明,從來沒有人膽敢註視,更不敢心生疑問。整個世界都沒有人,有的只是神聖的帝王,以及歸屬於帝王的臣民。天底下的土地都歸帝王所有,那叫做國土。人身和靈魂也歸帝王所有,臣民們形同螻蟻,因此也叫蟻民。生命從來不屬於自己,自然也沒有自己的歡樂,……倘若需要他們遊戲,那是為了娛神娛君,也是為了顯示帝王的威武……。神的節日,王的節日,帝王統禦的國家的節日,他們在權杖之下遊戲起來,祭祀,典禮,頌聖的歌舞,詭異的面具,角鬥場的野蠻和血腥。王笑了,於是民也笑了,看著是普天同慶萬眾歡騰。
然而聖火來了。聖火從奧林匹亞來了。
奧林匹亞聖火為人的價值點燃,為捍衛人的獨立和尊嚴點燃,自由的個人是希臘最鮮明的特征。聖火之聖是自由人的神聖。
人用自己的手臂舉起聖火,用自己的的雙腳奔跑,點亮了壹個城郭,又點亮了壹個城郭,點亮了壹個人,又點亮了更多的人。聖火在越來越廣遠的傳遞中,已經成為普世的聖火,希臘人所發現的人的價值,已經成為普世的價值。”
啟迪心智啊!聖火,是自由之火;聖火,也應該是普羅米修斯之火!
在普天同慶的大典時,我們能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