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和宰相有什麽區別?
1、含義不同
“國師”是中國歷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壹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壹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2、發展不同
但更多的國師出自道教,如唐代國師楊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風水學泰鬥袁天罡,元朝國師丘處機等均出道教。壹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出自道教,由少數胡人統治的朝代部分時期,國師則從佛教中產生。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擴展資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壹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百度百科-宰相
百度百科-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