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幅,羅馬的,叫什麽?
目前在塞哥維亞市區所見的高架渠全長 813 公尺,從阿索圭霍廣場看到的只是其中壹部份而已。這條水道橋有許多部份是雙層拱門支撐著,在最底的谷底,高度也有 28 公尺,相當於 8 層樓高的現代建築。
尼姆城的高架渠(Pont du Gard, Nimes,公元前2世紀)
水道架在三層疊起來 的連續券上,該高架渠橫跨戛合河 谷,現存長度約300米,最高達49米, 最大券跨度為22米。盡管沒有任何裝 飾,但建築結構表現出來的美感更具震撼力。規格壹致的半圓券是采用預制模架的產物,專家還發現了支撐模架的突出物.
萬神殿﹝Pantheon﹞西元 35 ~ 118 年 羅馬﹝Rome﹞,義大利
萬神殿由兩部份組成:壹為傳統的長方形廟前門廊,門廊前矗立著粗大的花岡巖石柱,另壹部份是壹個巨大的圓頂大廳。門廊的長方與大廳的圓這壹個鮮明的對比由 於巨大的視線障阻而越加尖銳。人們穿過由各種凝重的方形結構組成的世界,進入天體般渾然無限之中。光柱從頭頂上的圓孔投射下來,也讓這無限的天體生動起來。
內部空間是由高度與半徑相等的圓柱作為墻壁,加上半球型拱頂,組成大廳。大廳總高為 44 公尺,與拱頂的直徑相同。壁面及石柱均為大理石,有帶藍色和和紫色紋路的白色大理石,有橘黃色的,還有斑巖等,在大廳中的陽光照射下流露各種色彩。
畫家帕尼尼﹝Paolo Panini﹞ 所繪的萬神殿
﹝本文從維基網轉載﹞
萬神殿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壹。公元 609 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蔔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27 年的羅馬***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裏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 125 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 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裏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裏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 1892 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 125 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變身為教堂的萬神廟也因此逃過了中世紀的劫難,這壹時期雖然廟內的大理石和穹頂上的鍍金青銅板屢次被盜,但最終都又都重新尋獲。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意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 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
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裏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萬神廟今天還是意大利的壹個教堂,這裏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裏程碑。
萬神廟的外觀結構圖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了壹個直徑達 43.3 公尺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 1436 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 43.3 公尺,頂部有壹個直徑 8.9 公尺的圓形大洞,用於采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壹的采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壹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萬神廟的穹頂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壹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壹步給人造成壹種大空間的錯覺。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壹個寬 34 公尺、深 15.5 公尺的柱廊,***有 16 根柱子,每跟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制成,柱子高達 12.5 公尺,底部基座的直徑有 1.43 公尺。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壹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麽大的壹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我們現在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巖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巖。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 5.9 公尺壹直減少到頂部的僅 1.5 公尺。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對西方的建築史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築師們就曾到此取經。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它各種公***建築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和澳洲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圓形競技場﹝Colosseum﹞西元 72 年 羅馬﹝Rome﹞,義大利
圓形競技場是個橢圓形的建築,可容納五萬名觀眾觀賞競技比賽或戲劇表演活動。其樓高四層,下面三層皆有拱廊環圍。每壹層都被不同的圓柱形式的拱門所支撐,如第壹層為多利克柱式,第二層為愛奧尼亞柱式,第三層為科林斯柱式,最頂端則為科林斯半露柱壁。從競技場頂端可伸展出大型的遮蓬,遮蓋整個競技場以遮陽或擋雨用。
圓形競技場歷經三朝皇帝才建造完成,於其它的建築相較,其建造、工程及威權之表征,在在都顯示這就是古羅馬文化。建築物的正面,在第二及第三層的拱門間原來都有雕像佇立在旁。觀眾則由地面樓層的拱門進場入座。
讓他死﹝Thumbs Down﹞ 1872 年 傑洛姆﹝Jean-Leon Gerome, 1824 ~ 1904﹞
油彩?畫布,96.5 x 149.2 公分
鳳凰城美術館,鳳凰城﹝Phoenix﹞,美國
﹝本文從維基網轉載﹞
羅馬圓形競技場位於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 72 年至 82 年間,現在僅存遺跡,沒有實際功能了。其名稱來源 Colossus 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羅時期此處有壹座他本人的巨像。
競技場由韋帕薌﹝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壹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壹。競技場建在另壹個羅馬皇帝尼羅﹝Nero﹞的「金宮」﹝拉丁語: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 64 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壹只牲畜搏鬥直到壹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 100 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 11,000 只牲畜。
公元 217 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 238 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壹直到公元 523 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 442 年和 508 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壹步加劇,後來幹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 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1749 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公元前 330 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競技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壹個橢圓形角鬥場,它長軸 187 公尺,短軸 155 公尺,周長527 公尺,中央為表演區,長軸 86 公尺,短軸 54 公尺,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臺。看臺約有 60 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壹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競技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制 的筒形拱上,每層 80 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 50 公尺高的實墻。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 80 個拱形成了 80 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 80 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競技場最多可容納 5 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競技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裏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競技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 248 年在競技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壹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城1000年。
君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距離圓形競技場很近,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壹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 312 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壹帝國而建的。它是壹座由三個拱門構成的凱旋門,由於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因此橫跨在道路中央,形體顯得特別巨大。
凱旋門的裏裏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壹些紀念性建築拆除過來的。因此它上面保存的是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壹部生動的羅 馬雕刻史。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 312 年,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壹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 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壹帝國而建的。這是壹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 21 公尺,面闊 25.7 公尺,進深 7.4 公尺。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凱旋門的裏裏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旋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壹個統壹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壹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壹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爾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壹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壹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君士坦丁經常被認為是第壹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但是在這座在公元 315 年為他而建的拱門上找不到任何基督教的形象。他的洗禮儀式僅是在 22 年後在他臨終之際舉行的。盡管君士坦丁拱門建造得格外雄偉氣派,它卻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座拱門上面的絕大多數裝飾品其實都是取自於以前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建築物,這也表明羅馬的藝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說,處在拱門上端﹝頂閣﹞兩側的那 8 座矩形浮雕﹝rectangular rellefs﹞原先是壹座紀念馬庫斯奧裏列阿斯﹝161-180﹞的建築物上的裝飾,只是這位皇帝的頭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樣子。
希望能采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