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做出某種動作和姿態來掩飾真相的四字詞語是什麽?
欲蓋彌彰。
“欲蓋彌彰”中的“欲”是想、打算做什麽事情的意思,“蓋”是指遮掩、遮擋的意思,“彌”是更加的意思,“彰”是指彰顯,這裏指表現得更加明顯。“欲蓋彌彰”即為:想要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卻暴露得更加明顯。
“欲蓋彌彰”成語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壹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或”是指有的人,全句譯文為:有的人想要成名,卻得不到,有的人想要掩蓋壞事的真相,卻變得更加明顯。
擴展資料:
近義詞“此地無銀三百兩”:
1、“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2、“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民間故事:
古時,有壹個叫張三的人,把銀子埋藏地下,又害怕別人來偷,於是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譯文: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壹只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
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壹個"巧妙"的辦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墻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
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壹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墻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壹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暴露了。
百度百科-欲蓋彌彰
百度百科-此地無銀三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