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誰有中華古代美德小故事
王泰,字伸通,小字炬,誌長兄慈之子,仕齊為秘書郎、車騎主簿。入梁累遷至吏部尚書,除左驍騎將軍,卒謚夷子。
誠實守信:曾子的故事
壹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買東西,小兒子哭喊著也要去。她對孩子說:妳好好在家等娘,娘回來叫妳爹殺豬娃給妳吃。孩子不鬧了。當她從集市回來,曾子正在磨刀,準備殺豬。她急忙對曾子說,豬娃不能殺,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說:大人怎能對孩子無信呢?母親不守信用,孩子便會失信於人,答應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點頭稱是,和曾子壹起殺了豬娃。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壹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折:挫折。撓:彎曲。
百折不撓: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屈服、退縮。
激 夫 獲 貴
眼看丈夫滿為禦
害羞感嘆求離去
夫慚懇解竟提升
不遜樂妻賢內助
晏嬰,戰國時齊景公之宰相,體軀短小,惟才幹超人,名聞諸侯,而其禦者(車夫) 體甚魁梧,卻為俗子。 壹日禦者揮馬鞭過其門,意氣揚揚,狀甚自得,其妻窺狀,至為感嘆,是夜求禦者離去,夫聞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約今之四尺二寸),名聞天下,備受諸侯敬仰,尚能謙虛,而君身高八尺,為晏嬰驅車,竟揚眉得意,前途豈有可為! 禦者愧甚,從而改變,謙虛和謁,晏嬰稱奇,追問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實情,晏嬰以知過能改,遂提升禦者為大夫
敬 親 感 賊
能事嚴親值佩欽
請看龎氏奉姑心
寄鄰紡織猶懷敬
感動赤眉不敢侵
漢朝姜詩,事母至孝,其妻龐氏,敬順尤篤。 母好飲江水,龎氏每天必往六七裏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壹日因遇強風遲歸,母因渴甚,而有微詞: 姜詩大怒,遂離棄得,龐氏寄住鄰家,日夜勤苦紡織,以所得微資,經常買佳肴,托鄰嫗轉給其姑,經久,鄰嫗始以實相告,其姑慚愧,即令其回家團聚,姜詩夫妻之孝行,因而名傳四方。 時有赤眉賊路過該地,賊首呼喊: 驚大孝者觸鬼神之怒,眾賊未敢搶刧而過,其孝感豈不大乎。
古代美德故事:賢妻分家勸夫的故事
同胞手足莫傷情
善勸夫從忍不爭
美德蔭其三桂子
名題金榜顯華榮
明朝常州吳子恬妻孫氏系壹賢婦。 子恬之繼母唐氏對侍子恬苛刻異常,子恬難忍,孫氏屢次勸慰,阻其犯上,迨父歿,繼母私藏千金,悉交其親生子,並將良田分給其子,子恬僅分得少許壞田,子恬憤懣,與弟爭論,孫氏力勸其夫,勿因分產忤逆母親,家雖貧,如肯勤耕當能生活,其後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財大發,而其弟好賭,田產變賣壹空,無法過日,孫氏再勸其夫,迎繼母與舍弟合家生活,孫氏因有賢德,所生三子皆學業成功,金榜題名。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壹定稟告,回家後壹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壹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壹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麽,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壹。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壹天,他們駕車去晉國。壹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妳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麽?”孔子壹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壹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妳叫什麽?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陸隴其 孝行感少年
陸隴其,原名龍其,字稼書,清浙江平湖人;曾擔任過嘉定、靈壽的知縣。
陸隴其素以孝聞名。據說,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正在京城考試,壹聽說父親去世了,立刻赤足步行往家趕。到了家裏,日夜哭泣,每天也不入內室,只是席地而臥。
他在靈壽當知縣的時候,為政清簡,深得人民愛戴。有壹天,壹位老婦人來告她的兒子不孝,那是壹個20歲左右的青年。陸隴其對老婦人說:“我還沒有小仆人,妳的兒子可以暫時來幫忙,如果我找到合適人選了,我就給他施用杖刑然後遣送回家。”從此以後,這位青年每天侍奉在陸隴其左右。每天早晨,陸隴其都恭候在自己老母的門外,等母親起來了,就照應著母親洗漱、吃早飯。午飯的時候,他在旁邊服侍著,時常逗母親開心;母親吃完了,他才吃剩下的東西。晚飯也是這樣。如果有點空余時間,就陪母親說笑,講些故事讓母親高興。母親稍有不適之感,立刻找醫生,買藥煎藥,幾夜不睡也不知道累。這樣過了幾個月,這個青年跪在陸隴其面前,請求回家看望母親,陸隴其問:“妳不是和母親不和,為什麽還要看她呢?”這位年輕人哭著說:“過去我不懂事,對母親不好,現在好後悔啊!”於是陸隴其讓他們母子相見,兩人抱頭痛哭。青年和母親回家後,與以前判若兩人,後來因為孝順在鄉裏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