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報界的壹個嶄新品牌—寫在京華時報創刊壹周年》
本刊實習生 王新民
如果說京華時報創刊時,人們大多抱的是懷疑與觀望態度的話,短短壹年
間,京華時報高起點、大手筆的成功運作,令人不得不對它刮目相看:30萬首
發壹舉成功,各方面報道日趨成熟。這匹北京報業市場的“黑馬”,正受到越
來越多的人矚目。京華時報已成為京城報界的壹個嶄新品牌。在該報創刊壹周
年之際,記者前往采訪,對社長吳海民和他的同事們勇於創新的精神,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市場調研:科學決策的依據
京華時報由人民日報社主辦。創刊前,人們的擔心與懷疑不無道理。統計
表明,當時北京報業市場已有200多家報紙在爭雄逐鹿,這個數字比素有報業“
密不透風”之稱的香港還要高出3倍多。同時,北京都市報市場,老牌的北京晚
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已具相當規模。更有人認為,這三家都市報已形
成市場壟斷,再沒有縫隙可插。吳海民在京華時報創刊前到北京壹家報社訪問
,其廣告部主任聽說要辦京華時報,連連搖頭:“不可能,不可能。”沒有調
查,就沒有發言權。在人民日報社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吳海民他們對北京報
業市場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人民日報還委托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進
行讀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表面“白熱化”的報業大戰背後,北京報業還
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與國際社會壹般標準比,北京都市類綜合性報紙的人均擁有量還較低,平
均十幾個人擁有壹份報紙,每9個家庭才訂閱壹份都市報。即使與國內壹些省會
城市比,北京參與市場競爭的都市類報紙數量也不多。目前不少省會城市有
六七家都市類報紙展開競爭,各家報紙在競爭中都獲得了自己的發展空間。而
在北京,上攤競爭的報紙除了專業性周刊外,真正形成氣候的都市類綜合性日
報只有寥寥幾家。
從北京地區讀者群體的可擴充空間看,北京報業市場目前的開發水平還不
高。據抽樣調查,北京有高達30%多的居民平日不讀報,在雙休日,這個比例
更升至近50%。除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因素外,這些人不讀報與他們對報紙的價
值判斷有關,也就是說,與現有報紙還不盡如人意、沒有真正吸引住讀者的註
意力有關。這說明,只要報紙辦得好,北京還有近300萬人可以被吸引到讀報大
軍中來。
從廣告投放的角度看,北京報業市場的廣告投放量尚未達到飽和的程度。
同時,北京現有的報紙,既有優勢,又有劣勢,雖在壹定程度上完成了市
場的分割,但其它報紙並非沒有生存的空間。只要報紙市場定位準確,經營策
略得當,就能夠獲得成功。當然,競爭的結果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實現雙贏,
***同把報業市場的蛋糕做大。
出奇制勝:首發30萬份壹舉成功
2001年5月28日,京華時報終於揭開其神秘的“面紗”。2300名京華時報零
售員統壹身著藍色T恤,頭戴藍帽子,遍布北京各個交通要道、人行天橋、醫院
、商場、地鐵站口,在京城形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京華時報,5毛錢壹份
。”“買壹份京華時報,送壹瓶‘匯源’果汁。”
新鮮、獨到的發行方式給讀者壹種驚喜、壹份親切,首發30萬份壹舉成功!
其實,報紙創刊前,“京華時報———北京人的都市報”宣傳標語就在隨
處撞擊著人們的“眼球”。
在每個地鐵站,都有兩塊“京華時報———北京人的都市報”廣告牌;戶
外,800個廣告牌遍布北京各個交通要道,還有三條線路公交車車體流動廣告;
空中,北京交通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黃金時段、中央電視臺“幸運52”專場
均打出了京華時報創刊的廣告;在平面媒體上,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北京青
年報、北京晚報、精品購物指南等均對京華時報的創刊作了報道。
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和《商業》周刊,日本的***同社和朝日新聞,英國的金
融時報,新加坡及香港的多家中文報紙,都對京華時報的創刊作了報道。
為確保發行渠道暢通,京華時報創刊前就建立了40個發行站,形成了壹個
覆蓋全市的發行網絡;招聘2300名零售員,統壹著裝;開展促銷活動,買壹份
報紙
送壹瓶“匯源”果汁,促銷活動持續5天。正是這種密集覆蓋的發行策略,
使讀者壹下子認識了京華時報,為京華時報迅速占領北京報業零售市場打下了
基礎。接著,他們又走出了幾步好棋:
———擴大發行,搶占高地。促銷活動有作用,也有局限。京華時報創辦
者估計促銷活動結束後發行量會下滑到10萬份以下,實際上下滑到16萬份時已
止跌回升,每天以幾千份增加,最多壹天增加1.2萬份。據吳海民介紹,到去年
7月份,報紙創刊壹個多月時,京華時報已經成為北京早報市場零售量最大的報
紙。
———控制發行,降低成本,鎖定目標讀者群。減少零售隊伍,加大送攤
力度,提高送攤價格,由每份0.25元提高到0.3元,再提高到0.35、0.38元,並
在物業小區加大發行力度,鎖定目標讀者群。
———戰略轉移,大抓征訂。取消零售員,變為征訂員,同時開展征訂培
訓。開展系列讀者日活動,連續兩個月每個周末到各個小區開展讀者日活動,
現場征訂、答疑,報社領導、編輯記者和讀者進行現場交流,並開展文娛、現
場抽獎活動。報社領導還帶領編輯記者,登上居民樓,開展敲門發行。通過壹
系列活動,到去年年底,京華時報征訂量已接近10萬份。
從今年年初開始,京華時報發行工作已進入專業管理階段,發行機構實行
專業分工,發行中心下設批零中心、物流中心、經營中心。批零中心除了負責
向北京2000多個報攤送京華時報外,還代理了近60家報刊。
物流中心除了向訂戶投遞報紙,還開展送水、送電影票、送書、送電子產
品等服務。
經營策略:高起點,大操作,壹步到位
中國報業競爭現階段的顯著特點是規模經營,高投入,高產出。京華時報
遵循報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北京報業市場競爭的實際,堅持高起點,大操
作,壹步到位。
吳海民說,他們做到了七個“壹步到位”:壹是采編手段壹步到位,壹開
始就建起了現代化采編平臺和辦公平臺,從創刊起就實行無紙化辦公;二是報
紙質量壹步到位,首次亮相,就是壹張較高質量的報紙;三是出版規模壹步到
位,起步32個版,彩印,創刊號實際出版了40個版,現在周五已經擴充到了56
版;四是出版刊期壹步到位,壹創刊就按照日報的要求每日不間斷連續出版,
雙休日照樣出版;五是發行規模壹步到位,創刊前就在北京各區建立了40個發
行站,招聘了2300名發行員,創刊當天在全市100多個點同時開展促銷活動,實
現首發30萬份;六是廣告經營壹步到位,創刊前20天就簽訂廣告訂單1500萬元,
創刊當天就有大量有效廣告,就有現金收入;七是媒體功能壹步到位,報紙創
刊之日,京華時報網站同時開通。這樣的大操作,在中國報業發展史上是少有
的。
產品定位:地域化、市民化、市場化、綜合性
定位正確與否,關系到壹張報紙的前景。創刊前,他們就對京華時報做了
明確的定位,即地域化、市民化、市場化、綜合性。在壹年的實踐中,他們按
照這個定位,嚴格執行,穩步推進。
地域化———京華時報不走全國性發行的路子,集中在北京發行,對北京
城區實行密集覆蓋,充分體現新聞的接近性;市民化———不走“窄眾”路線,
而是走“寬眾”路線,盡可能地爭取廣大市民讀者,當然,目標讀者是文化程
度高、收入較穩定的中青年市民;市場化———靠公平公開的市場競爭確定自
己的地位,壹開始主打零售市場、家庭市場,每壹份報紙都是讀者自願花錢購
買的,從這壹點上確保它的有效發行;綜合性———全方位提供市民關註的各
類新聞、市民最需要的豐富資訊、市民最欣賞的體育和娛樂信息,最大限度地
實現內容的豐富性。
內容為王:打造壹張全新的新聞紙
京華時報致力於打造壹張全新的新聞紙,為讀者提供權威的、獨家的、高
質量的新聞信息。
善於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進行策劃報道。北京申奧成功,京華時報推出了8
0版的“申奧金版”,內容涉及申奧現場消息、北京申奧歷程、北京為申奧做的
各種準備、奧運會歷史等,內容翔實,圖文並茂,報紙壹上市即銷售壹空,大
有“洛陽紙貴”之勢。許多讀者將“申奧金版”珍藏起來。這次報道顯示了京
華時報的實力與水平,受到傳媒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
報道中,京華時報充分利用人民日報的資源優勢,將我國惟壹隨中國政府代表
團赴多哈采訪的人民日報記者作為“本報特派記者”,隨團發回獨家報道。同
時在國際版刊發人民日報駐外記者專稿,均署名“本報特派記者”,這是其它
都市報所無法做到的,凸現了京華時報的權威性、獨家性。
突出財經新聞,提高新聞層次。今年3月15日,京華時報由32版擴為48版,
周五為56版,報紙分為A、B、C三疊,財經新聞上了B疊頭條。這次擴版還將北
京新聞由8個版擴為10個版,增加了5個版的消費新聞,進壹步強化了新聞
的接近性、實用性和服務功能。
從5月28日起,京華時報在世界杯賽期間,擴為64~72版,其中24版為世界
杯專刊。世界杯是各報新
聞大戰的焦點,京華時報為此做了精心準備、策劃,除派記者前往賽區采
訪,還和日本發行量最大的朝日新聞、韓國發行量最大的東亞日報聯手,由這
兩家報紙為京華時報獨家提供詳細的賽事報道和其它相關報道。“世界杯新聞
戰,將鎖定新的格局。”吳海民胸有成竹。
除了善於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進行策劃報道,京華時報非常關註老百姓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披露獨家新聞。
3月25日,京華時報以《為民維權深入壹線中創物業猖獗至極本報記者采訪
竟被群毆》為題,報道了記者楊威、李倩前往豐臺區石榴園小區采訪,調查中
創物業管理公司與小區居民糾紛及打傷多名小區居民問題,記者楊威竟被物業
公司群毆至右耳鼓膜穿孔。此事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
、中國青年報、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均對此作了報道。石榴園小區居民、
中國記協領導、人民日報社領導及社會各界紛紛到醫院看望楊威,對記者面對
惡勢力挺身而出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4月20日,京華時報以《毆打司機暴揍乘客辱罵行人威脅記者壹外國男子公
交車上撒野》為題,報道了壹外國男子在359路公交車上的醜行,並刊登了記者
抓拍的多幅照片。當天,編輯部接到100多位讀者打來的電話,希望有關部門嚴
肅處理。
廣告經營:把廣告看作高級銷售
京華時報在辦好報紙的同時,註重搞好廣告經營工作,努力使報紙走上良
性循環。
創刊前,報社就召開廣告招商會,壹下子拿到了1500萬元的訂單和200萬元
的現金。創刊後,他們很
快把分類廣告分門別類,由壹批廣告公司代理。去年秋季又做了壹次大的
促銷活動,創刊3個月後廣告就大幅度增長。他們又及時調整廣告價格,減少代
理費,理順各個環節,穩定了市場秩序。
對於廣告工作,吳海民有自己壹套獨到的見解。他說,廣告本質上是銷售,
是高級銷售,銷售的既是報紙本身,又是壹些無形的東西,比如影響力、品牌
等。有學者認為,報紙經歷了兩次銷售,第壹次把報紙作為特殊的商品,以低
於成本價銷售給讀者,第二次把報紙擁有的讀者、讀者的購買力、報紙的品牌、
影響力推銷給廣告商。吳海民則認為,廣告實際上還存在第三次銷售,即銷售
給企業,因為廣告商和企業之間還有壹個距離,而企業才是最終的客戶。在此
理論指導下,京華時報組織了壹個強大的推廣隊伍,直接面向企業進行宣傳,
他們沒有聯系廣告的任務,主要是向企業宣傳、推廣京華時報。這些企業認識
了京華時報之後,欲刊發廣告仍然走廣告公司的渠道。
新的機制:實行真正的企業化管理
京華時報實行徹底的企業化管理,取消壹切行政級別。按照報紙的生產流
程和主要環節設置少而精的機構:新聞中心、編輯中心、發行中心、廣告中心
、財務部、人力資源部、辦公室。
人事管理上,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中層幹部壹律競聘上崗,嚴格實行末
位淘汰。以這些制度為保證,做到人員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在分配制度
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按崗定薪,按勞取酬,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績效
掛鉤。
正是這種機制激發了員工的創造熱情,給他們提供了“海闊憑魚躍,天高
任鳥飛”的廣闊舞臺。在這裏,不必擔心懷才不遇,只要有才華,都能找到用
武之地,都能取得與付出相對應的報酬。
團隊和人才:事業成功的保證
企業最大的財富是什麽?是人才,是人的智慧。壹切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
才的競爭。京華時報深悉這壹點,從創刊時就匯聚了壹大批來自“五湖四海”
的優秀人才。形成了壹個優勢互補的領導班子。常務副總編輯朱德付,原信息
時報總編輯,他帶來了南方的辦報經驗和較新的辦報理念;副總編輯李洪洋,
長期在解放軍報總編室工作,帶來了中央級大報規範的運作和嚴謹的作風及成
熟的版面意識;副總編輯劉明勝,曾在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工作過,帶來了
北京報業市場化運作的經驗以及地域化新聞的資源;副總經理譚軍波,被譽為
“發行奇人”,原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曾把南方都市報從發行3000份擴大到
50萬份;副總經理石家友,曾是中國青年報湖南記者站站長,並擔任壹家公司
的總經理,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他們舍去了原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
待遇,到京華時報貢獻聰明才智。
擁有壹批能上能下年輕有活力的中層幹部。京華時報的中層幹部,全是競
聘上崗的,沒有壹個是報社領導指派的,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只有23歲,大
學畢業工作壹年即脫穎而出。
聚集了壹批經過嚴格軍訓、紀律性強、富有創造精神的采編隊伍。京華時
報的采編人員和發行骨幹,壹律接受嚴格的軍訓,住戰士宿舍,在野外進行封
閉式訓練。早上5點多起床,壹直訓練到晚上,夜裏還要進行業務培訓,從而培
養了壹支紀律性強、能吃苦,更重要的是富有團隊精神的采編隊伍。
去年4月份,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在千龍網上發表壹篇文章,
標題是《京城報業,誰來打造十億元的大戶?》。他認為,即將創刊的京華時
報是壹條“鯰魚”,必將攪動整個北京報業市場,開始這個市場的重新洗牌。
他預言:兩三年內,北京報業市場將會出現壹個十億元的廣告大戶。這個大戶,
如果不是北京青年報,不是北京晚報,就是京華時報這樣的新型都市報。這個
預言,在北京報界引起種種議論。對於喻教授的預言,吳海民坦誠地說:“說
實話,我們沒敢這樣想。但既然新聞界、廣告界有這樣的期待,我們壹定加倍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