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賽維投資
投資薄膜光伏
處於炙熱之中的光伏產業,那些急於尋找機會中國民營企業家們正在不猶豫地將資本砸向這個領域。
急先鋒是彭小峰。這位年輕的新富帶著20億美元的項目沖入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彭小峰是賽維LDK(NYSE:LDK)董事長,2007年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第六名。按照這張榜單,此投資為彭小峰全部身家的壹半。
彭小峰巨資投下的這家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名叫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BESTSOLAR,以下簡稱“百世德”),由彭小峰旗下的柳新集團投資,落戶在蘇州吳中工業區。
此前,賽維LDK多晶矽項目生產的固定資產投資已高達120億元人民幣。
彭小峰的新手筆
百世德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才招聘工作,招聘廣告中稱其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在建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之壹”。
百世德2008年2月份組建,3月開始基建施工。在蘇州市吳中區的政府報告裏,它被列入“八大亮點工程”之壹。政府公文顯示,“要突出百世德太陽能項目建設,加快形成光伏新能源產業高地”。
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對這家企業寄予厚望。該公司註冊於開曼群島,以外資獨資身份入駐項目建設總占地面積300畝。
之所以在蘇州吳中區如此大投資,是因為這家企業的股東柳新集團已在蘇州十余年。柳新集團是彭小峰在1997年3月設立的企業,以生產勞保手套出名,員工達萬余名。
“由於柳新在蘇州落戶十余年,對當地人文投資環境比較了解,也有很好的政府關系,人才需求也有相應保證。”上述人士表示。
百世德方面表示:“由於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及設備,將在今年年底前投產,項目將分五期建設,2009年底預計實現產能1000兆瓦。這個千兆瓦計劃,比全球最大的晶體矽電池制造商日本夏普公司提前壹年。”
百世德的技術支持為“與合作夥伴聯合研制的高達5.7平方米的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電池穩定效率達8.5%-9%,計劃在2010年,將電池效率提高至10%-12%。不過,彭小峰在接受采訪時,並未透露他的合作夥伴。
在5.7平方米超大玻璃基板上制造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線,只有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2007年時宣布推出過,當時他們強調“為全球首條,也是唯壹的壹條”。
2008年3月19日,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全球總裁兼CEO麥克R·斯普林特表示,公司簽約史上最大壹筆合同,金額高達19億美元。他們將為合作夥伴提供相關設備,幫助這家太陽能廠建設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工廠。在其廠內裝設AppliedSunFab薄膜串接功能,每年所生產太陽能模組發電量達1000兆瓦,這些設備與相關服務的合約金額為19億美元。
百世德正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薄膜電池生產設備最大訂單客戶。
關鍵2009年
向來低調的彭小峰表示,只是以“個人、家族名義”投資百世德太陽能,雖然擁有絕對控制權,但“自己並未在其中擔任任何職務”。
“我在賽維LDK占70%以上的股份,沒有任何公司利益比我在LDK的利益更大。”彭小峰強調。
但他坦言,其個人和家庭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非常感興趣,密切關註在薄膜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
在彭小峰產業投資的整個布局中,2009年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壹年。
這壹年,賽維LDK總投資120億人民幣的1.6萬噸多晶體矽項目將全部建設完成。賽維希望由此進壹步降低矽片成本,使得光伏組件降價,把光伏發電成本降到風電之下。
同樣在2009年,按照百世德太陽能的計劃,公司將實現1000兆瓦產能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電池供應商。百世德預計,薄膜太陽電池將進壹步擴大太陽電池的應用市場,與晶體矽太陽電池技術壹起,***同普及太陽電池技術的產業化。
賽維LDK生產的矽片主要應用在歐洲的“屋頂計劃”。在2008年的第壹季度,賽維LDK產能已達到了580MW。
2008年5月12日,賽維宣布產能拓展計劃,2008年,規劃產能由800MW調整至1100MW,預計銷售收入達10.8億美元至11.8億美元,2009年,規劃產能由1600MW調整至2000MW。豪言要向產能世界第壹的太陽能多晶矽片供應商進軍。
至2008年第壹季度結束,賽維LDK已經簽訂了6個重大的矽片供應合同,賽維LDK聲稱已是世界上在手訂單最多的太陽能矽片公司,訂單已排至2018年。
市場疑慮
自無錫尚德美國上市之後,中國光伏產業的投資熱情就壹直高漲,產能迅速擴張。已經有10家中國光伏企業在美上市,截止到2008年3月,中國已有16個省市自治區布局投資多達33個多晶矽建設項目,如果按計劃全部投產釋放,那麽幾年後中國的多晶矽產量將超過14萬噸。
在2008年,多晶矽的供應依然緊缺,全球***需要太陽能多晶矽4.55萬噸,但專家預計,至2010年,全球的多晶矽需求僅為8萬噸。
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說,多晶矽原料給企業的壓力也是巨大的,“現在原材料幾乎占太陽能電池成本的70%”。2007年,壹些太陽能光伏企業的產品毛利率也從16%陡然降至5%。
矽原料短缺的狀況將投資者們推向了太陽能電池的另壹塊市場——薄膜光伏電池。壹些有遠見的光伏產業的遊戲參與者,將目光落在薄膜太陽能上,認為這是光伏產業的下壹塊奶酪,雖然它在光伏領域的市場應用寥寥。
與晶體矽電池相比,薄膜電池可以繞過矽材料,工藝上更加簡化,其最大優勢就是成本低廉、價格便宜。僅有幾微米厚,是附在玻璃、不銹鋼、塑料、甚至壹些紡織品上的感光材料。薄膜電池每瓦可能只要1元錢,而晶體矽電池每瓦約在30元。
事實上,國內壹批晶矽電池的制造商也將觸角伸向了薄膜電池領域。無錫尚德電力在上海投資6000萬美元開始建造薄膜電池生產基地,並且從設備生產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定購生產設備。隨後天威英利、強生光電等企業迅速跟進。但百世德2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無疑是這些投資中的翹楚。
已經與太陽能打了30多年交道的業界泰鬥孟憲淦認為,這兩種技術都各有缺陷。薄膜太陽能電池雖然有諸多優點,但設備更替快,在這個領域的設備投入是晶體矽設備的10倍之多,因此企業將面臨投資回收的風險。況且,薄膜電池只應用在特殊產品上,在市場接受度還有待考證,因為它技術尚不穩定,轉化效率較低,還處於研發階段。
同時,晶體矽太陽電池還是市場的主流,約占97%以上的份額,因為它性能穩定,技術相對成熟。壹旦矽材料的成本降低,轉換效率從16%可以提高至20%-30%,將會為更多人使用。業內人士認為,矽是地球上極為豐富的元素,只是制約在提煉技術和效率轉化技術上。
“薄膜太陽能技術作為國際發展的趨勢,我贊同中國企業做適當跟蹤,以免落後很多,但切不可盲目投資。”孟憲淦表示,“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並未立足在國內市場,仍未逃脫高價買原料,低價賣產品的模式,不能不說是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