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呂植教授談保護中心緣起
呂植:山水的緣起
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自然保護事業剛剛起步不久,我那時剛滿20 歲,跟隨北京大學潘文石老師在陜西秦嶺深山中進行野外大熊貓的科學研究。壹次,壹只懷孕的毛冠鹿誤闖到村裏,我眼看著村民們興奮地追趕著,直到母鹿體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當我躊躇著是否上前勸阻時,淳樸的村民由衷地對我說:妳真有福氣,壹來就有肉吃!這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保護自然,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若無法讓百姓受益,保護是缺乏說服力的。
然而“ 如何做”卻是壹個難題,需要有樂觀的精神、長期的堅持和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試圖尋找協調自然保護與當地發展的途徑。從啟動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到鼓勵白馬社區參與保護,從西藏羌塘草原的徒步考察到全國唯壹不通公路的墨脫縣體會傳統“ 神山”文化,我看到單壹的工作方法在解決復雜環境問題時的蒼白,也深感中國傳統文化對基於科學的保護理念和實踐的啟發。2002 年,我加入保護國際(CI),作為保護國際在中國的代表,我和我的團隊深入實踐如何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讓自然保護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成為社會主流。我們發掘根植於民間的思想和行動,並促進民間保護力量的科學性和治理能力;我們引入森林碳匯和水源保護基金等全球化的市場機制投資自然保護,與政府合作授權鄉村社區,使之成為保護的主體。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讓我們逐漸樹立信心:壹種生態公平的發展模式是可能的!
2007 年,“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壹個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在北京成立。其創辦得到了保護國際的支持。“山水”的誌向是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本土自然保護組織,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中,融合政府、市場、傳統文化和當地社區以及國內國際的資源,在基層實踐生態公平,在生態價值最高的中國西南和青藏高原示範壹個個“ 生態特區”,以中國智慧為世界貢獻人與自然持續***存的希望。
多年的積累使我們有可能在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甘肅等地的重要生態區域中數十個鄉村和保護區,面積數十萬平方公裏開展生態特區的試驗。在當地,我們的合作夥伴包括鄉村社區、保護區、政府、研究人員、草根組織,同時我們也和政府部門、學術、文化和商業機構、NGO 等開展跨領域的合作,為這些生態特區提供多方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