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姜文:我給我媽買房,但沒覺得我媽高興,她老有壹種不高興的樣子

姜文:我給我媽買房,但沒覺得我媽高興,她老有壹種不高興的樣子

“妳這麽迷戀人和人的關系,處理復仇和愛情的這種關系,它最本質的東西到底是什麽?”在節目《十三邀》中,許知遠這樣問姜文。姜文,憑借《芙蓉鎮》《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邪不壓正》等作品,以極強的個性、鮮明的形象展現於大眾眼前。

很多人評價其為有思想、有深度、真性情的人。在電影角色裏,他是如此,在現實中,他是言辭犀利的提問對象,有自成壹派的談話方式。

在節目《十三邀》中,姜文提到電影裏人與人的關系很重要,但在人際關系處理上,姜文表示自己與母親的相處壹直不太順利。 當其他人給母親買房,母親欣然接受時,姜文母親卻沒有對姜文買的房子很高興,反而選擇留在老屋裏。

壹、許知遠對話姜文

姜文的電影很多涉及了復仇與愛情的主題。對 許知遠 關於復仇與愛情的提問,姜文這樣答道:“其實這兩件事,人們都想用法律界定。界定的結果是——人們屢屢犯法。”

對於愛情,歷朝歷代都想用法律界定這件事。例如三妻四妾,壹夫壹妻等。但對愛情這件事終是困難混沌、講不清楚的。歷朝歷代並未將男男、女女的愛情劃到界定中。“現在也是壹個困境,妳讓法律怎麽去界定這件事?”

“但所有有困境的東西,可能都是藝術品應該表達的東西。人們可能在這裏邊才能找到別地找不著的壹種安慰吧。”

藝術品將困境表達出來時,人們可能在這種表達裏找到心靈相通的安慰。愛情在電影中得到表現,將導演揣摩多年的理解展示給觀眾,觀眾是否會從中找到對現實的安慰呢?這恐怕只有觀眾自己知道。

在人際關系處理上,許知遠提問姜文,與二十年前相比,人際關系的處理是否有很大進步呢?

姜文放下水杯,壹揮手:“妳說我啊,我壹點進步都沒有。”言罷望向遠方的樓群。

在姜文眼裏,自己拍電影更像是不知道閑下來該幹什麽,才去創造另壹個世界。在這個小世界裏,姜文可以如魚得水,表達自己構思了好幾年的主題,用不斷打磨的臺詞劇本塑造出壹個個鮮活的人物。

其間,在這個小世界裏,跟隨姜文拍電影的幾百號人像是壹起短暫地生活了壹兩年。拍攝過後,回到現實,雜亂的事情又充塞在腦海。

姜文表示,在壹場聚會上,某場比賽是哪位球星、哪支球隊,電影的稅務如何進展等等,似乎談論者都很明白,自己卻模糊不清,像十幾歲時壹樣想不明白。

這樣迷蒙的狀態,似乎真切地存在生活中。他人心中亮如明鏡的事,在自己心裏依然模糊不清。 壹些事、壹些程序,只知其結果,中間過程究竟如何進行,無人仔細告知,又疏於整理。

日常生活的小招數,偶然習得,卻發覺大家早已習以為常。這正像壹位作家在文章中寫的,自己規規矩矩地生活,卻突然發現總是最後壹個知道某事,也經常落伍於同伴。

“不是世俗,這確實是人家明白,我不明白。”

“曹雪芹要是生活弄得倍麻利,混得特好,他就不用寫《紅樓夢》了。”

二、生活中的失敗感

這種在很多電影以外的“不明白”,是否會積累成在生活中的失敗感呢?

姜文壹瞇眼,稍稍轉頭:“失敗感——哎呀,那就太多了!”

再低頭仔細壹想,姜文便講出自己與母親的關系處理。

經常見別人與母親特別親密,見面時又摟又抱,在電視節目上也很自然地臉貼臉,但姜文不會這樣。“我這,我不行。”“這不行吧這個。”

姜文坦言,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壹直處理不好。雖然壹直在努力,卻仍不盡如人意。 低著頭,姜文沈默了壹會兒,眼神暗淡:“我媽是——3月份去世了還。”

在母親去世後,姜文壹直反思自己為什麽處理不好與母親的關系。在與 《黑暗騎士》 的編劇吃飯時,對方提到給母親買房子後,母親越發覺得自己孝順。姜文的母親與這位美國編劇的母親都是教師,但姜文的母親並沒有顯得很高興。

“我也給我媽買房子了,但我沒覺得她有那麽高興。”

買了房子,姜文母親也不去住,留在原來的老屋裏。那是北京內務部街的老房子,清朝前就存在,說不定哪天下大雨它塌了。“她說塌不了,這房子是木頭的,塌不了。”姜文母親在老房子裏呆了很久,很晚才從老房子裏出來。

在姜文考上 中戲 後,把通知單拿給母親看。母親接過通知單,只掃壹眼便扔到壹邊,告訴姜文:“妳那壹盆衣服沒洗呢,妳別給我聊這個”。姜文只能先把衣服洗了。 在生活中,姜文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讓母親高興,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向母親傳達喜悅。

三、劇本人物與現實人物

在面對人際交往時,姜文談到,自己並不擅長處理這類問題。以為自己會了,實際上還是不會。且總要留心,不能將事情處理得太過。如果姜文過度插手某事,就會有人認為姜文在把自己當作劇本的角色,便會抗議“我不是妳的劇本,我不是妳的角色“。

“這就會給我壹個警覺。我說,這,我給它當劇本處理了?“姜文摸摸腦袋,微皺眉頭。

顯然,強行按自己的意願處理某事是不對的。但人活壹生,有時也像是劇本中的人物,在幾十年間轉換身份,按照幾條路走下去。

作為導演的姜文,在每部電影開拍前花幾年時間構思主題,再用兩三年完成劇本,打磨每個形象的臺詞、說話方式等,再與幾百人壹起在創造的小世界中生活壹兩年,完成壹部電影作品。

可以說,姜文精通電影,懂得拍戲,也擅長演戲。對生活問題的處理不像劇本情節,但將人生當作劇本的想法似乎能為平淡的生活增加點樂趣,提供不同視角。

精通劇本人物處理,卻不擅長與現實人物交往,或許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內心的思考世界與外界的現實世界二者中的發展進度不同,或許是姜文深諳電影之道,卻依然難處理與母親關系的原因之壹。

三、學識豐富的導演

在《十三邀》節目裏,作家許知遠邀請13位知名度高的、具有模板作用的人物,觀察其行為。通過對話,探討其個人經驗與心得,以求看見中國發展的切片。對姜文的采訪是第十三期,其他人物還有蔡瀾、李安、馮小剛、俞飛鴻等。

有人將訪談比作對陣,將訪談者犀利的問題比作箭矛。訪談者可直接戳破被訪者的偽裝,對睜著眼睛說假話的被訪者冷眼相待。但在許知遠與姜文的訪談中,我們能看到訪談者與被訪談者之間的交流,但姜文作為被訪者,更像是在領導訪談的走向。

有網友評論,許知遠是為數不多的能與姜文進行稍微深入的交談者之壹。面對許知遠的問題,姜文總是淡定回答,時不時將許知遠對自己的定義否定,揉碎了講。在推進訪談進行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姜文的沈穩、思考。

姜文的妻子 周韻 曾提到,姜文在生活中更像壹個學者。很多人看書可能會跳過都不明白的地方,但姜文壹定要弄得明明白白。此外,姜文也會練書法、打坐等。這些對內心的豐盈,也促進姜文在劇本上對角色塑造的爐火純青。

在電影中,他是性格分明的演員;在生活裏,他是用學識豐盈自己的創作者。風格獨特的電影導演,也可能不擅長人際交往的處理。 或許,正如姜文所說,選擇自己的擅長的,不選擇沒有把握的事,會得到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