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歷史知識點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妳,最重要的是在於妳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學習 方法 其實都是壹樣的,不斷的記憶與練習,使知識刻在腦海裏。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壹些初二歷史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 上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壹課:第壹次鴉片戰爭
1、第壹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2、第壹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6.3;道光帝、林則徐—義律;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誌)。
3、向中國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牟取暴利。
4、鴉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②嚴重摧損了吸食者的體質,使之家破人亡。
5、第壹次鴉片戰爭的過程:①1840年6月爆發;②1841年初占領香港島;③1842年,中英議和,簽訂《南京條約》(性質:中國歷第壹個不平等的條約;內容:①賠款2100萬元;②割香港島給英國;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商品所繳納的稅款,需從英國商定)。
6、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7、太平天國起義:
原因:第壹次鴉片戰爭加重農民負擔,人民奮起反抗。過程:
①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②1853年,占領南京,改天京,建都,後開始北伐、西征;
③1860年,逼近上海,列強組建洋槍隊,美國人華爾統領;
④1862年9月,在清溪擊斃華爾。
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修約失敗。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1856.10-1860.10,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1860年,先後占領天津、北京,鹹豐帝逃到承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總結 人教版
第壹單元中華人民***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壹、成立1949.10.1
1、籌備:第壹屆中國人民政協內容:(通過-選舉-決定-建立)①通過“***同綱領”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席③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標誌:開國大典1949.10.13、意義
(1)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註意理解)
①對國家的影響:中國結束了壹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②對人民的影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外(國際):
①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二、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代表:1951、阿沛阿旺晉美
(2)意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陸統壹,民族團結。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國入侵朝鮮和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安全
(2)時間:1950.10——1953.7
(3)司令員和軍隊:彭德懷和中國人民誌願軍
(4)意義:
①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②誌願軍戰士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③沈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
(3)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義(祥見課本13頁)
①對地主和農民的影響:消滅地主,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②鞏固人民政權
③推動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初二歷史簡單卻也需要學習方法
壹、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壹般說歷史課本的每壹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壹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壹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壹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壹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壹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 快速閱讀 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壹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麽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麽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麽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麽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妳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 讀書筆記 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裏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壹。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 邏輯思維 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什麽是美國的“冷戰”政策?(2)美國為什麽要(1)實行“冷戰”政策?為什麽能夠實行“冷戰”政策?(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麽?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 教育 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問是壹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麽做?那麽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麽樣子?”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2、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壹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於每壹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壹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後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壹條記憶鏈條中去。如講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加以對比,分析出異同,在分析對比中,悟出掌握知識的要領,這樣多次訓練、引導,學生就會掌握聯系對比的 記憶方法 。
人教版初二歷史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初二人教版歷史知識點
★ 人教版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梳理
★ 人教版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歸納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人教版
★ 初二下人教版歷史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初中歷史核心知識點歸納
★ 人教版歷史初二下冊知識點
★ 人教版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