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裏昂惕夫之謎:人力資本說——人力資本的差異
撰文/王東京
本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創立了著名的要素稟賦說,得到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普遍接受。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裏昂惕夫利用統計資料,對美國貿易結構進行考察,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理論和現實之間的這個矛盾,壹時震驚整個西方經濟學界,被稱為“裏昂惕夫之謎”。
裏昂惕夫出生在俄國,15歲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遍了列寧格勒各大圖書館的所有經濟學著作,成為壹名“優秀經濟學家”。1927年由於被指控“參加反政府的陰謀活動”,裏昂惕夫被迫離開蘇聯,輾轉來到美國,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後來憑借在投入產出分析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裏昂惕夫起先對俄林的要素稟賦說是深信不疑的,50年代初,他利用1947年美國對外貿易的統計資料,分別計算了每100萬元出口品和進口品中包含的資本和勞動,本意是想對這個理論加以驗證,然而計算的結果讓他大吃壹驚: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含量比進口品少30%,這意味著,美國出口的竟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卻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用裏昂惕夫的話來說:“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生產專業化基礎之上的。換言之,這個國家是利用對外貿易節約資本和安置剩余勞動力,而不是相反。”這個研究結果公布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指責裏昂惕夫使用1947年的貿易數據不夠典型,因為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貿易格局極可能歪曲。於是,裏昂惕夫就使用1951年的貿易數據又計算了壹次,結論仍然相同。後來另壹位經濟學家鮑德溫再用1958年和1962年的數據檢驗,結論還是相同。不僅如此,其他經濟學家又紛紛檢驗別國的貿易結構,結果有的符合要素稟賦說,有的則存在裏昂惕夫之謎。這樣,裏昂惕夫之謎時隱時現,此有彼無,西方經濟學界為此大傷腦筋,開始了20多年曠日持久的探討和辯論,許多人都試圖解開這個“謎”。
裏昂惕夫最早做了嘗試,他認為,這可能是由於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造成的。根據他的計算,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約為外國工人的3倍,運用同樣數量的資本,美國工人的產出比較多。雖然從表面上看,美國資本豐富,勞動力短缺,但由於美國工人可以壹當三,經過換算以後,實際上美國的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短缺。因此,它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對於這個解釋,很多經濟學家並不接受。1965年,克雷寧研究跨國公司在美國本土和歐洲的勞動生產率,結果顯示,美國工人的效率,最多比歐洲同行高1.2-1.25倍,而按照這樣壹個比例來測算,裏昂惕夫之謎仍然存在。
另外兩名經濟學家凱伍斯和瓊斯則另辟蹊徑,試圖用人力資本的理論來解釋這壹問題。他們通過研究發現,美國出口部門中熟練勞動的比例大於進口部門,而非熟練勞動轉化為熟練勞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和培訓費用,這種投入也是壹種資本投入。比如說出錢讓工人培訓6個月,同樣的錢也可以用來買機器、買設備、建廠房;另壹方面,機器廠房等有形資本壹旦形成,就可以重復取得收益,技術熟練的勞動者也能不斷得到較高的收入,與有形資本完全是類似的,因此勞動者的技能也是壹種資本,稱為人力資本。在總資本中加入人力資本的因素,再來比較美國出口品和進口品的資本含量,他們發現,裏昂惕夫之謎消失了。我們也可以把人力資本理論看做是對俄林要素稟賦說的進壹步擴展,它將人的勞動技能當做是壹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俄林的分析框架中。凡是人力資本比較豐富的國家,這種生產要素就具有相對優勢,因此應出口技能密集型產品。
受人力資本理論的啟發,經濟學家基傑寧提出第三種解釋———技術進展理論。他認為,技術和人力資本壹樣,能夠改變土地、勞動和資本在生產中的相對比例關系。人力資本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技術可以提高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者的生產率,或者提高三者作為壹個整體的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是過去對教育和培訓事業投資的結果,而技術是對研究和開發投資的結果。因此,技術和人力資本壹樣,可以看做是壹種資本或壹種獨立的生產要素。通過研究發現,美國運輸、電器、工具、化學和機器制造等五個重點出口產業,同時又是出科研成果、推出新產品的重點產業,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過程都投入了高水平的技術力量。這就是說,如果把技術看做是壹個生產要素,那些註重科研和發展的行業,它的科研密集型產品就具有高度的出口優勢,由於技術創新來自對科研和發明創造的投資,因而出口科研密集型產品的國家,壹般都是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
裏昂惕夫之謎的實質是理論和現實的矛盾。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生產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是土地、勞動力和機器設備,其他因素的作用並不明顯,要素稟賦說能夠對當時的國際貿易作出較好的解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熟練勞動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已經成為壹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而這些並沒有包含在原有的理論之中,裏昂惕夫之謎就反映了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差距。除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之外,對裏昂惕夫之謎的解釋還很多,它們或是修改俄林假設的前提,或是在俄林的分析中引入新的生產要素,總之都使要素稟賦說更加豐富、實用、立體化和動態化了,從而為國際貿易理論迎來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