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孟母究竟是怎樣教育孟子的
孟子其人,學問淵博,善用古文經典,很多成語都源於孟子壹書,比如緣木求魚、出類拔萃等等,孟子辯才過人,也曾做過很多國家的國家顧問,在孟母的教育下,孟子最終成為繼孔子之後的儒學集大成者,那麽孟母的教育到底怎樣呢?從幾千年前的故事裏,我們能看到的是壹些關於道德的基本守則。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東方出版社 孟子有壹位賢惠的母親,關於這部分有很多可談之處。其壹是著名的“孟母三遷”。孟家最初住在墳墓區附近,三四歲時的孟子很調皮,經常帶著鄰近的小朋友玩耍,玩的是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壹看,覺得不好,於是搬到市場旁邊。結果孟子模仿別人做生意,稱斤論兩,同小朋友談價錢。孟母覺得這樣也不太好,就搬到第三個地方——學校旁邊。當時孟子年紀太小,還沒有資格讀書,就跟著學文唱詩,孟母這才放下心來。這個故事也說明了環境的重要。其二是孟母“斷機杼”的故事,也就是《三字經》裏的:“子不學,斷機杼。”有壹天孟子在讀書,讀著讀著忽然停下來,孟母就把她正在織布的線割斷,孟子嚇了壹跳,趕緊追問是什麽緣故。孟母說,只要他讀書壹停下來時,她就要把正在織的布割斷。從此以後,孟子讀書時再也不敢隨便停止了。其三,有壹天孟子問母親:“隔壁在做什麽?”孟母回答:“隔壁在殺豬。”孟子說:“他們殺豬幹什麽?”孟母順口說:“給妳吃啊!”這本來是句玩笑話,但是孟母後來壹想:“我不能欺騙小孩。”於是馬上買豬肉回家給孟子吃。其四,孟子成家後,有壹天向母親說他要休妻,孟母問他理由,他說:“有壹天我進了房間,看到我妻子直接坐在地板上。”古代對坐姿的規定很嚴格。孟子之妻因為坐姿不雅,就可能被休掉。孟母問他:“妳進門之前,有沒有先打招呼?”因為古代有個習慣,“將上堂,聲必揚”,意即進別人房間之前要提高聲音,清清喉嚨,走路的聲音要大壹點,讓別人知道有人來了。進別人房間時眼睛要看地板,不可以隨便看人,說不定人家衣冠不整。孟子並沒有預先提醒妻子自己要進房間,孟母認為這是孟子有錯在先,休妻是毫無道理的。 更多閱讀請關註《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東方出版社★★★★★★★★★★★傅佩榮談國學系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解讀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人生的積極價值)《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解讀玄奧的萬物之道,詳說老子的絕妙智慧)《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解讀孟子的政治理想,體驗人生的積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