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歷史上的分食制和合食制,都是怎樣的制度?

歷史上的分食制和合食制,都是怎樣的制度?

分食制(分餐制)始於商周時期,而我們現在的合食制(合餐制)是從隋唐時期逐步形成的。主流觀點認為,這壹形成過程大致從隋唐開始到宋代初步完成。

分餐制,顧名思義就是分而食之的就餐方式,每個人的餐具與公***食物相分離;而合餐制則是指大家圍桌而食,用各自的餐具***同食用公***食物的就餐方式。

為什麽會發生就餐方式的轉變?學界形成的***識是由於高桌大椅的出現,進而促使了合餐方式的形成。其實家具的變革僅為分餐制向合餐制轉變提供了契機。

就餐方式的變革不僅與家具的變革有關,還與古代禮樂制度和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及歷史發展背景都有關系。下面我們介紹壹下分餐制是如何轉變到合餐制。

壹、分餐制的形成與先秦禮儀制度有關

商周時期有著完整的壹套禮儀制度,而食禮則是所有禮儀的基礎。《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食禮制度在西周時已形成壹套相當完整的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也是形成於這壹時期,這兩種制度的等級非常明確,而食禮更是有細致的規定,怎麽吃,吃什麽,甚至連吃飯方式和餐具多少都有嚴格規定。

為適應這些嚴格的食禮制度,分而食之的分餐制便應運而生。這種就餐方式可以通過食品和餐具的不同來顯示就餐者的身份地位,各個階層都不得僭越。

當時的人們是穿著寬衣盤腿坐於席上,每人跟前有壹張食案,案上放著各種食物,席下鋪筵(坐具),席的多少也是身份的重要標誌,通常天子是五重席。

在食禮中,客人在宴飲完畢後要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餐具和食物,交給下人。分餐制到秦漢時期,盡管經歷了禮崩樂壞的沖擊,當仍然受儒家之禮的約束。

傳統的禮儀道德促使人們依然尊崇壹人壹案的分餐方式,隨著皇權的加強,食禮的約束依然非常嚴格。再加上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禮儀更加深入人心。

秦漢時期,食案和食盤很是流行,帶腳的稱為“案”,無腳的稱為“盤”。就餐方式依然是盤腿坐於席,壹人壹案。在考古中,不少漢墓中就有分餐壁畫。

二、南北朝時的民族融合對食禮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禮制受到玄學的沖擊,隨著胡人不斷進入中原,漢人生活習慣也在發生變化。魏晉時人們服飾都是褒衣博帶,這是為適應席地而坐。

寬大的衣裾便於蹲坐,這種服飾只能適應分餐而食。當時的家具主要有低矮的席、榻和案,這些家具的高度也決定了只能實行分餐制。

唐代以後,人們的坐具和服飾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衣袖裾緊窄便利,榻和案的高度也有所增高,逐漸演變成今天高桌大凳,坐姿也由盤腿坐變成垂足坐。

緊窄的服飾更便於***用壹份食物,高桌大凳利於多人圍桌而食,垂足的坐姿使人更加舒適,這都為合餐創造了條件。這些條件的產生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周邊胡人紛紛進入中原建立政權。胡服、胡食、胡床樣式既新穎又實用,很快被中原人所接受。胡人的生活習慣對中原人影響是巨大的。

上衣下裳開始轉變為上衣下褲,無襠褲也逐漸變為有襠褲。漢靈帝時期,胡床開始傳入宮廷,垂足而坐的坐姿也隨之傳人,高的床榻和幾案逐漸被人接受。

隨著民族融合的加強,人們的傳統觀念也悄然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成果在唐代逐漸成熟。分餐制向合餐制的逐漸轉變也是發生於隋唐時期。

三、合餐制度形成於隋唐而定型於宋代

隋唐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代人的很多生活習慣都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分餐也逐漸向合餐演變,但這壹時期僅是壹個過渡期。

這壹時期的就餐特點是,合餐中有分餐,垂足與盤腿並行,常用家具的高度也較之前有所增高。高桌高凳及胡床也普及到民間,垂足坐姿也成為人們習慣。

這些條件都促使人們慢慢習慣於圍桌而食,唐人熱衷宴飲活動的風氣,也是促成合餐制形成的因素。在唐代的禮制約束逐漸被放寬,食禮制度也人們弱化。

唐代宴飲場圍桌會食的場面逐漸增多,更能突顯熱鬧和諧的氛圍。據家具史專家們的研究,在唐末五代時,高足家具已經普遍應用,就包括高的桌椅在內。

隋唐以後,人們宴飲時追求和諧熱鬧的心理更加強烈。從東漢末年傳人中原的垂足而坐的坐姿、坐具,在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代時已完全被人們所接受。

宋代是合餐制的定型和鞏固時期,現代意義上的合餐方式已經形成。宋代高大的桌椅和凳子已成為各階層的日常家具,垂足而坐的坐姿也是人們普遍的習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圖》中,餐館裏就有大桌高椅。明清時期,合餐的就餐方式完全定型。飲宴活動大大增加,勸酒勸菜的筵席文化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分餐與我們現在的合餐壹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分餐制是由當時的禮樂制度決定的,也是適應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的。由於民族融合及社會觀念的轉變,出現了追求和諧氣氛的合餐制而沿襲至今。

推崇西方合餐制的朋友可能還不清楚,合餐制早在商周時期就已興起,且持續了兩千多年,就餐方式並非是壹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