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藝術是怎樣發展的?
根雕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的。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像做裝飾品。1982年,從湖北省江陵馬山壹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期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2300多年前我國古代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
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制作拐杖。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制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等實用品和家具。
隋唐時期,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唐時大臣李泌曾經采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
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我國的壹些石窟和廟宇內,至今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這些樹根雕刻的佛像,可與泥塑、石雕的媲美。
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從明代蘇州畫家仇英繪制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