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

 現如今創業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卻很少,成功創業者他們是怎樣走向成功的呢?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故事,歡迎閱讀。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壹:華人巨子霍英東

 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只讀過幾年書,後來做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同樣是他,這個有些倔強,壹身傲骨的毛頭小子,當他揮手離開人間的時候,已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壹,坐擁290億人民幣身家,可以和李嘉誠比肩的華人巨子。他就是被媒體譽為紅色資本家的霍英東。然而,老人留給世界的,不僅是讓人艷羨的萬貫家財,更是他頂天立地的做人風範。

 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

 當霍英東成為富豪之後,曾有人問他是否擔心被綁架。霍英東坦然地回答說:?我從不擔心別人會綁架我,因為我這壹輩子沒有對不起任何壹個人!?

 霍先生不只壹次對人說,無論是從政還是做生意,無論妳屬於哪個行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東早年在和壹個合作者***同開發新項目時,對方公司突然出現危機,急需現金,霍先生主動並巧妙地將利潤重新劃分,不僅不露聲色地幫助對方渡過了難關,還保護了對方的尊嚴。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裏,當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後代都將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東是香港超級富商中唯壹壹個敢不帶保鏢獨行的人。數十年來,市民們常常能看見霍先生獨自壹人散步、爬山,沿途還不時和熱情的市民們打著招呼。

 ?做人,關鍵是問心無愧!?霍先生不僅是這樣說的,並且用其壹生為後人做出了榜樣。霍英東叱咤商界半個世紀,至今,尚未聽過關於他的商業行為或其他任何行為的負面傳聞。霍英東壹生都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在很多時候,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和利益。他認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贏得人們更多的尊敬。而這樣壹個處處得到人們尊敬,人人都願意為他盡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難!

 霍英東坦蕩的胸懷,毫不做作的為人,真誠的處世方式,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朋友,也為自己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不惹事,也決不怕事

 霍先生壹生與人為善,但同時也堅守著自己的做人底線與原則。霍英東先生是商人,與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氣的商人。廣州著名的洛溪大橋是霍英東無償捐款所建,而當地某政府部門卻肆意收取過橋費,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憤怒。於是,霍先生委托別人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明自己並沒有收到過壹分所謂的?過橋錢?,以此?敲山震虎?,通過人大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當地政府部門認識了錯誤,還了霍先生壹個公正。

 壹滴雨露可以折射整個世界,壹件小事便能檢驗人的品格。有些商人為了討好相關部門,壹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錢用起來不大幹凈,捐款的商人也不會有絲毫計較。而從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麽高貴,如同他的身價壹樣。身價與人品等值,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壹生歷險無數,嘗遍人情冷暖卻從未放棄,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不低頭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華男兒

 霍英東先生不僅是壹位優秀的企業家、實幹家,更是壹位可親可敬的愛國主義者。當年,西方國家對大陸進行封鎖,霍英東先生冒著巨大的危險向大陸提供緊缺物資。當後來有人談起這段歷史時,半開玩笑地問大陸給了他什麽好處,霍先生當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陸當然給我好處了,沒有大陸,就沒有身為炎黃子孫的我,我壹生都為能做壹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當年來到廣州建設白天鵝酒店時,霍先生被同胞們貧窮的生活狀態深深震撼了。那壹次大陸之行,讓壹向堅強的霍英東落淚了。從那之後,他便以個人名義不停向祖國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東基金會?以來,霍英東已經先後向內地捐款達40億港元。

 酷愛體育運動的霍英東,每次在世界性的競技比賽中,看到祖國的五星紅旗在國外的奧林匹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都激動萬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霍先生每次大賽過後,都要拿出巨款來嘉獎和表彰運動員的成績。而每壹次獎勵,霍先生都盡量低調處理,絲毫沒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於壹片愛國的赤子之心。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站在時代潮頭的霍先生有著無數傲人的資本:財富、地位、名譽、事業,然而霍先生對這壹切卻有很獨到、很透徹的見解。他壹生追逐財富,卻不為財富所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裏,霍先生壹直用壹種淡然的心態看待過往雲煙。霍家子孫從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懇做人,整個家族都崇尚儉約樸素、勤奮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談到自己的孫子與壹些演藝圈兒的當紅女影星交往時,霍英東語重心長地說道:?她們出名,有自己的實力,也有媒體的元素。別人出名是別人的事情,我只會教育我的子孫遠離名利場,做個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東壹生謹慎做人,時時刻刻不忘教誨子孫低調處世,這壹份淡泊名利的自在灑脫,可以說是壹種難得的品質。

 他用壹生的足跡告訴我們:人活壹世,要做就做大寫的人!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二:王永慶賣米的故事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壹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壹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壹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壹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壹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壹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壹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壹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壹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裏。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壹齊動手,壹點壹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壹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壹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麽,但對壹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壹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註意到這壹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壹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壹說,增加這壹服務項目等於是壹項創舉。

 壹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裏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壹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壹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壹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壹鬥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壹鬥米只能賺壹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麽大的雨賺這壹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壹鬥米,披上壹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幹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壹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壹撥兒壹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壹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壹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壹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裏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壹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壹種創造。

成功企業家創業故事三:柳傳誌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壹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妳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妳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壹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誌: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誌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誌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壹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誌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誌、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誌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麽。柳傳誌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麽好了,所以能幹什麽就先幹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為聽說倒買壹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盡管柳傳誌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壹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壹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壹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壹、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