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假新聞能夠流傳的原因

假新聞能夠流傳的原因

2 假新聞產生原因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應具備壹定條件。虛假新聞的出現既有主、客觀因素,又有個人、社會原因。

2.1 客觀和社會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急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問題、新矛盾、新熱點的不斷湧現,成為新聞產生的富礦,同時也為虛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深厚土壤。

1)部門利益作祟,誘惑虛假新聞產生

山西礦難曾經是假新聞的熱點,礦難發生後企業、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沒有如實向上匯報,置礦工生命於不顧,妄圖蒙混過關,為了掩飾真相,又不惜向記者奉上不菲的金錢作為“封口費”,才促使了虛假新聞的產生。

2)行業激烈競爭,逼迫虛假新聞出現

《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警方跨省帶走。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間,其因多次受賄在《新快報》發表了10余篇有關中聯重科利益輸送、涉嫌造假的批評性報道,嚴重損害了中聯重科的聲譽。陳利欲熏心,違背職業道德但事後其報社為陳“義正詞嚴“的辯護、氣勢洶洶的向警方要人令人驚訝。說報社是為了保護員工不如說它是在保護自己,因為只有報社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才能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才能吸引大眾眼球贏得訂戶獲得生存。

3)大眾獵奇心態,渴盼虛假新聞出爐

仇富、仇官、仇名人的心態讓人們在談起富人、官員、名人時都好無厘頭的義憤填膺,特別是這些人出了“大事”後,更是使人們恨不得致其於死地。《李某涉嫌強奸案》正是因此成了頭條,如果他不是李雙江和夢鴿的兒子,這就是壹起普通案件,沒有多少媒體會覺得它有價值。事後該案相關律師受到處理,印證了報道的失實。正是因為壹味迎合大眾心理,才出現實時報道掌控失靈的結果。

4)嚴厲打擊不力,虛假新聞屢禁不止

甄別難,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壹些負面新聞,社會需要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報道,但是真假難分;取證難,網絡相對於現實社會具有很大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發表假新聞時大都用的是網名,給公安部門依法取證帶來困難;打擊難,由於對非法條例者未制定有力制裁方法公安部門無法可依,所以對虛假新聞制造者不能給以嚴厲打擊。

2.2 主觀和個人因素

人是虛假新聞產生的關鍵因素,業務素質差、職業道德低、追求名利的思想都是它的原因。

1)業務素質差,假新聞無意而為

何光先曾說過:“新聞取信於受眾的,還是新聞的真實性,這是受眾對於我們新聞的信任基礎。”但在當前失實報道中,很多是因不深入調查而主觀臆測得來的,出現這樣的結果,不是記者故意而為,而是其對新聞的真實性和虛假新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歸根到底是業務素質太差。

2)職業道德低,假新聞故意行為

每個行業都有職業道德,新聞行業更是如此。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也確實具有壹定的話語權,以至於有的記者經不住金錢的誘惑,當了利益的俘虜,違背職業道德編造虛假新聞。

3)追求名利思想,假新聞成為牟利手段

“網絡大V”曾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從軍事理論家劉源,到心中的楷模張海迪,無不被他們制造的假新聞所中傷。由此可見,道德良心、職業素養早已被拋之腦後,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已經將制造假新聞、轟動效應作為壹種手段,不惜傷及無辜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