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學樂譜
用來記載音符的五條平行橫線叫做五線譜。五線譜的五條線和由五條線所形成的間,都自下而上計算的。
假使音樂作品是寫在數行五線譜上,那麽,這數行五線譜還要用連譜號連結起來。
連譜號包括起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垂直線)和括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括弧)兩個組成部分。
括線分花的和直的兩種。
花括線為鋼琴、風琴、手風琴、豎琴、揚琴、琵琶等樂器記譜使用。
直括線為合奏、合唱、樂隊記譜用。在總譜中用直括線來連接同為樂器,把它們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樂器組。有時在直括線之外還加上輔助括線(花的或直的)來連接同種樂器。
在總譜中,獨唱獨奏聲部如果只包括壹兩行五線譜的話,左邊只畫壹條起線,而不加括線。
為了標記過高或過低的音,在五線譜的上面或下面還要加上許多短線,這些短線叫做加線,在五線譜上面的叫上加線,下面的叫下加線。
由於加線而產生的間,叫做加間,在五線譜上面的加間叫上加間,下面的叫下加間。
加線和加間的計算方法是:上加線和上加間,由下向上計算,下加線和下加間由上向下計算。
五線譜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音樂所使用壹種記譜方式。他的
歷史相當久,可以追溯到十壹世紀的四線譜。不過目前的體制,大約是在十六世紀所底定的。
而簡譜的起步較晚,在十七世紀時由法國出現,其後經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紀下才逐漸底定其規格。並傳入日本,再傳入中國。其實大約是清末民初的時候。
目前使用簡譜的,大概以有中國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國樂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於在大陸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簡譜。
對於大多數由業余開始學國樂的人來說,簡譜還是最先入門的壹種記譜方式。而音樂班的學生,如果是從小學起的,則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線譜,沒有使用簡譜。如果是在大壹點的,則可能是兩者並用。
我自己的識譜轉變過程:
在這裏,我把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看法說壹說。也許對於與我有類似習樂背景者,能有些參考的作用。
我從高中學國樂開始,就是看簡譜的。後來到大學,在高市國兼差,以及在戲曲界工作的時間,也都是看簡譜的。
不過這中間,我買了壹把長笛,開始試著看線譜。
退伍後,回到高雄考入樂團,擔任中音嗩吶演奏員的職務。由於中音嗩吶與長笛的調性相同,指法除少數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處,所以便在每日翻譜之余,慢慢嘗試看線譜。由簡單的曲子開始,五線譜發下來後,先克制自己要翻譯成簡譜的沖動。等到指揮壹開始下指揮棒的時候,直接識譜吹奏。
當然總有地方比較難些,我就把實在來不及看線譜的地方,翻譯為簡譜,而且是以C調記譜。
這樣慢慢熟悉,強迫自己看線譜,大約幾個月以後,大部分的樂譜發下來就可以直接識譜了,也脫離了每次發壹堆譜就忙著翻譯的緊張忙碌情形。
後來隨著樂器的使用以及樂團抄譜編曲的需要,逐漸也會看各種譜號(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實說常用的樂器就有四五種了(不同調性的同種樂器不算),每種樂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種的簡譜指法,以及兩三種線譜指法,加起來少說也有五六十種指法,的確有些頭痛。
所以有時會出錯是在所難免。不過隨著常用程度不同,出錯的機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換樂器,調號較常用,臨時記號愈少,則出錯的機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樂器的情況:
其實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頻頻換笛子還能看線譜,實在是很厲害。若是以法國號、豎笛等等移調樂器的觀念來看,樂譜本身就應該移好調了。也就是說,樂譜記載好用什麽調子的樂器,演奏員照著換樂器後,仍應使用壹致的指法繼續演奏下去,而樂譜必須預先移調。
所以西方管弦樂的指揮就要有很強的讀譜能力,把總譜上面各種不同的移調聲部組織回原來的位置。相形之下,國樂的樂譜不但沒有為移調樂器移調,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譜號,造成演奏員額外的負擔。例如許多號稱中音的國樂器實際音高應用高音譜號記譜,而不是聽其名稱就采用中音譜號。有些樂器音區較高,卻仍采實際音高記譜,沒有移調(低八度)記譜,造成識譜的困難。
由此可見,采用線譜雖然是目前專業樂團普遍采用的壹種方式,但是國樂界的記譜壹直沒有統壹的標準,所以演奏員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移調的管樂器,如笛子以及傳統嗩吶,在使用線譜上有著上述的移調問題。至於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揚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彈撥)樂器,則問題比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約壹個下午的時間,就可以看線譜拉壹些合奏曲了。不過這還關系到我已經會看其他樂器的五線譜,以及我對於二胡指法也頗熟悉,也許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覺,比起要時常換樂器的來說,這些定音定弦樂器,用線譜的障礙比較小些。
心中識譜的方式:
前面說過有幾種人,所以也就有幾種不同的識譜方式。
對於只會看線譜,不會看簡譜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調線譜的觀念,所以壹時難以理解首調的觀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簡譜了。如果當初使用的是首調線譜的觀念,應該會容易些。
不過我想大多數人關心的,還是原本看簡譜已經習慣了的人,如何看五線譜?
我個人覺得這是因人而異的,重點則在於個人對於首調的體認程度,以及對於固定調五線譜的視唱聽寫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視唱聽寫是偏向首調?還是固定調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調感,愈會有翻譯的動作。即使是沒有用筆寫下來,也會在心裏快速的運算著。
有的人聽到C調 6 #4 3 2 就會覺得明明是 5 3 2 1 (D調),而有的人則正好相反。所以說在識譜時的心裏到底是怎樣推算,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相當多的不同比例可以運用。
以我自己看線譜為例,譜發下來第壹次視奏的時候,我心裏是完全采用固定調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個位置,我就按好哪個音,照吹就是了。
不過,當第壹遍的視奏完畢,我已經聽到了曲子了,這時候我的聽寫部份,是首調居上風的,所以第二次視奏的時候,我可能就改為壹半首調壹半固定調了。也就是說音程的關系采用首調安排,部份樂譜也是轉為首調了。
樂曲愈是具有明確的首調感,我自動翻譯成首調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訊傳邊寨就是個例子。不過如果是類似第二民族交響樂這樣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調來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識譜時心中想法的,其實是耳朵的聽覺。容易聽出首調樂譜的,就自動轉成首調線譜來看;不容易聽出來的,或者小片段壹直轉調的,就采用固定調識譜。也就是說看情況,該首樂曲用那個比較方便,就用哪壹個方法。
上面講的是識譜,時於演奏時音準的控制,則大都是以和聲***鳴好,或者音階進行順耳為準,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覺來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