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開國大典為什麽要放58門大炮共28響

開國大典為什麽要放58門大炮共28響

LZ需要糾正的是54門炮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隨著毛澤東主席的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天安門廣場上,軍樂隊高奏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第壹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的驚雷,將開國大典偉大、莊嚴、團結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人們不禁要問:按照國際慣例,重大典禮上最高的禮儀是鳴禮炮21響。為什麽新中國開國大典要鳴28響?!54門禮炮又代表什麽?!有的外國記者猜測28響代表的是28位開國元勛,有人認為是毛澤東(繁體字)名字的筆畫,有人聯想到易經、愛情……。但中國人卻比較壹致地認為代表的是中國***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28年。有人寫文章說,毛澤東在政協會上說要放28響,未做任何解釋,就讓在大典籌委會工作的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長唐永健起草個說明,唐也不問,就寫了代表中國***產黨誕生28年,毛澤東看後立即簽上了名字。人們也基本認同了這壹說法。

至於為什麽用54門禮炮?!由於當時並沒有對外解釋其代表意義,引起各方面的種種猜測,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最為流行的壹種說法是54門禮炮代表當時已知的中國54個民族,果真如此,當時確定人民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代表名單時為什麽只選了13個少數民族的23位代表呢?實際情況是,建國初期人們包括籌備會的領導們並不太清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直到1953年7月全國第壹次人口普查後,能列出名稱的少數民族也只有51個,加上漢族是52個。可見開國時用“54”代表已知的中國54個民族之說不能成立。

也有人認為“54”代表當時參加人民政協會議的各個單位,但數來數去,只數出45個單位和特邀民主人土,似乎無法自圓其說。

帶著疑問,我們查閱了有關資料,原來,禮炮儀式起源於中世紀的法國,壹次在奧格斯堡歡迎凱旋歸來的皇帝時,決定鳴放禮炮100響,但在鳴放時數錯了,鳴了10l響,以後101響就成了盛大慶典的傳統。在外交禮儀中鳴放禮炮源自英國。17~18世紀,英國是“日不落”的頭號殖民帝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每當英國軍艦駛過別國炮臺或港口時,都要求對方鳴炮向它致敬,以示對它尊重和屈服,英艦只鳴炮7響,卻要求對方鳴炮21響。隨著殖民地壹個個走向獨立解放,英艦也改鳴21響,以示平等。現在壹般歡迎外國元首鳴放禮炮21響,歡迎外國首腦鳴放禮炮19響,歡迎外國副首腦放禮炮17響。

再看當時的有關報道和檔案資料。首先發現在新中國開國大典前,鳴放禮炮時曾出現過49響和54響。1949年7月7日在北平舉行的紀念“七七’’抗戰大會上鳴放禮炮49響。7乘7等於49,在這個特定場合,49響明顯代表的就是“七七”抗戰。同年9月21日人民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開幕時鳴放禮炮54響,象征意義與這次會議的組成形式有關,下文將作詳解。如追溯得遠壹點,1929年6月在南京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時,曾鳴放禮炮101響。說明歷史上鳴放禮炮也是不拘壹格。

198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收藏開國大典禮炮時,曾專門訪問過原開國大典受閱炮兵總指揮兼禮炮隊總指揮、華北特種兵副總參謀長趙大滿(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和負責禮炮隊組建訓練的華北特種兵作戰科副科長韓懷誌(後任兵器工業部副部長)等同誌,了解當時的情況。趙大滿同誌回憶說:“為何放28響?毛主席告訴唐永健同誌,28響代表了革命28年”。韓懷誌同誌告訴我們,開國大典當天上午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同誌來檢查禮炮隊的準備工作時,曾這樣激勵他們說:“54門炮代表政協各大小民主黨派,28響是代表中國***產黨28年,意義非常重大……”

由此可知,開國大典時鳴禮炮28響代表中國***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28年,這是毛主席定下來,並向唐永健作了明確解釋的;54門禮炮代表參加人民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的54個單位。這些情況,當時的有關領導應該都知道,只是未公開解釋過,以致後來有所誤傳。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召開時,人們尚不大清楚中國究竟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如果清楚,不可能只推選出13個少數民族的代表。直到1953年全國第壹次人口普查(1956年正式公布)時,能列出名稱的少數民族只有51個;1960年後經過民族識別,又確認了普米族和門巴族;1965年識別確認了珞巴族,這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單壹民族,只有2000余人;1979年6月又正式確認基諾族為單壹的少數民族。至此,基本確定了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的框架。有人說開國大典時已知中國有54個民族,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還有人提出,參加人民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的只有45個單位加特別邀請人士,何來54個單位?提出問題的人恰恰不明白參加人民政協的代表首先劃分為五大類,大類下有若幹單位,即(甲)黨派代表***十四單位、(乙)區域代表***九單位、(丙)軍隊代表***六單位、(丁)團體代表***十六單位、(戊)特別邀請人士。可見特別邀請人士是作為第五大類代表,而不僅僅是作為壹個單位出席會議的。從當時公布的75名特邀代表的名單和照片的排列看,明顯分成了9個單位但難以冠以單位名稱(有的特邀代表發言中稱為9個小單位或方面)。即:1、首席代表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和兩位老資格中***人士***3人;2、教育界科學界知名人士15人;3、以前各歷史時期知名人士13人;4、老解放區民主人士6人;5、國內和平努力人士,包括原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及已解散黨派中的民主人士13人;6、起義的國民黨軍政人員10人;7、戲劇藝術家4人;8、新疆代表團3人;9、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8人。特別邀請人士在會上的各項活動也是按9個單位安排的。45加9恰好等於54。會議選舉政協第壹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時,更是明確宣布“全體代表壹致通過了如下的按單位次序排列的名單”,數下來正好54個單位,包括特邀人士的9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