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援朝之戰?
萬歷援朝之戰
萬歷援朝之戰,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鮮引起。因朝鮮的宗主國是明朝,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邀派軍救援,打擊了侵略者,使豐臣秀吉的計劃化為泡影。
萬歷二十年(1597年)五月,豐臣秀吉令大將行長、清正等人,率戰船百余艘暗渡臨津海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別攻陷豐、德等郡。此時朝鮮承平日久,膽怯不諳習作戰,軍隊望風潰敗。朝鮮國王倉惶棄王京(即漢城),日軍分道壹路,繞過大同江,直撲平壤。同時攻陷王京。很快,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日軍兵抵鴨綠江。朝鮮國王立即請求明朝援助,奔赴北京的使者絡繹不絕。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政府以保護“屬國”,匡護大義之名兵發朝鮮。
七月,遊擊史儒等率領先頭部隊已到達平壤,因不諳習地形,又遇大雨,軍馬經長途急行軍筋疲力盡,第壹次交戰即大敗,史儒戰死。隨後副總兵祖承訓率領士兵三幹余人,渡過鴨綠江援助史儒,又戰敗,祖承訓僅以身還。戰報傳來,朝廷震動。
八月,倭寇已進入豐、德等郡。明朝以李如松為征東大都督,領兵七萬集結沈陽。十二月,李如松正式誓師出征,率軍四萬。到達鴨綠江邊時,只見天水壹色,對岸群山若隱。監軍劉黃裳慨然道:“此汝等封侯之地也。”
萬歷二十壹年(1593年)正月初六,李如松兵入朝鮮,按事先擬訂的計劃,準備在與日將行長在平壤議和之際突施襲擊,兵不血刃取得勝利,殊不知日本人警惕性很高,在明軍計劃乘機入城的時候登城拒守,李如松只得佯敗而退。
日軍素來輕視朝鮮軍隊,李如松令祖承訓等人穿朝鮮軍裝潛伏。八日黎明,明軍—鼓作氣抵達城下,明軍主攻城東,朝鮮軍佯攻城南。日軍炮火、箭矢如雨,明朝軍隊漸漸退卻。李如松親手斬殺後退的士兵示眾,招募敢死之士攀梯、登鉤而上城墻,與日守軍肉搏。日軍輕視南面攻城者是朝鮮軍隊,防範不嚴,祖承訓等人命部下朝鮮軍衣露出明朝軍隊衣甲。日軍急忙分兵堵截。李如松趁勢猛攻,壹氣攻下城門。但見戰場上槍炮齊發,硝煙彌濕,遮蔽天空。李如松坐騎被炮炸死,換乘繼續沖殺弛騁,後來摔倒戰壕中,鼻子流血,仍奮力高呼督戰,繼續指揮士兵前進。明軍無不以壹當百,前隊犧牲,後續部隊馬上緊跟,突擊沖殺於城墻。激戰至半夜,行長不敵,率兵渡大同江,逃回龍山。此次戰役斬獲倭寇1285顆首級,其余被火燒死,跳海溺死的敵人無法計算。
李如松乘勝進軍,收復了開城。至十九日,朝鮮黃海、平安、京裁、江源四道壹齊光復,只有鹹鏡道還被日將清正拒守,聽到開城被明軍攻破,也逃奔王京。平壤之戰以中方大獲全勝告終。
平壤大捷後,日軍提出和明軍議和。明軍提出日本臣服中國,獻出王京,歸還朝鮮王子,軍隊全部撤回本國。日方於4月18日丟棄王京逃跑。李如松與宋應昌整軍入城,獲得糧米四萬多石。李如松派兵親臨漢江緊隨日軍之後,想乘他們撤退懈怠進行攻擊,但日軍步步為營、用輪番休息辦法撤退,最後在釜山集結戍守。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九月,日本使節來朝,受到明神宗接見。表面上日本人答應了和平條件,但始終沒有撤出釜山,而且,不斷挑釁朝鮮。萬歷二十五(1597年)六月,日軍再度發難,不久攻下慶州、全州,駐守的明軍紛紛戰敗。
同年十壹月,明神宗賜總兵刑階尚方寶劍,再度統兵出擊。雙方在慶州壹帶展開激戰。日方憑險固守,明軍損失慘重,此時日方盤踞釜山壹線已經七年,又吸取了上壹次輕敵冒進的教訓,步步為營,將防線經營的固若金湯,明軍多次攻擊均大敗而回,戰事處於僵持之中。
次年七月,豐臣秀吉病故,日方自顧不暇,無心戀戰。明軍聯合朝軍發動反攻。萬歷二十七年四月,征倭告捷,神宗登殿接受戰俘投降,處決倭寇平秀政、平正成等人,示眾並傳首九邊。最終,這場戰爭以中方,朝方的聯軍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