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金門通水完工不易兩岸之“合”不可分割?
8月5日大陸通水金門,金門縣府舉辦盛大的引水儀式,在2000多位金門民眾的熱情見證下,寫下“兩岸壹家親,***飲壹江水”的歷史新頁。有臺媒指出,此工程經歷23年醞釀推進,終於完工,非常不容易,由此可見兩岸關系“合”的不可分割性。
“希望工程”歷經23年完工 民眾受鼓舞
臺灣媒體報道稱,大陸通水金門,被金門縣府定位為“希望工程”。自大陸晉江入海,經由16公裏長的海底管線至金門田埔上岸,雙方供水契約30年,供水系統設計規模為每日3.4萬噸,未來可擴充到每日5.5萬噸。
通水儀式在5日上午9點多舉行,金門縣長陳福海難掩激動地表示:“真的很辛苦!23年來壹起努力、奉獻的人都很辛苦!”
陳福海強調,為了金門未來穩定發展及邁向金廈漳泉次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進而成為兩岸和平政策的先行示範區,“通水、通電、通橋”“新三通”將是先決條件之壹。
金門“立委”楊鎮浯提到,民生的保障應是最優先的事情,經歷20多年的努力,大陸通水金門證明:只要是對的事,對民生有利、匯集全民***識的事,都會獲得支持。
10時整,陳福海與大陸晉江方面同步啟動通水按鈕,主現場頓時湧現強勁水柱。
85歲金門老婦蔡敏治高興地表示:“和平真好!”更有老人家哽咽地說:“等了20幾年,總算等到這壹天!”全家來金門玩的廈門遊客蔡進壹也表示:“兩岸本來就是壹家人,和平是水到渠成的事!”
金門通水來之不易 兩岸之“合”不可分割
臺灣媒體指出,從先天條件來說,金門離島雨量偏少、興建水庫不易,而且水質較差,價格高昂,自大陸引水不僅水質較佳,成本更低,怎麽看都是有利於金門人民,甚至有利於當地財政的措施。
早在1995年12月,在金門不遠處的福建省大嶝、小嶝、角嶼三島的通水、通電工程全面竣工,留了兩個口,準備有朝壹日通到金門,大陸也表示願供水金門。但之後兩岸關系波折,通水之事進展不順,直到2013年6月。大陸海協會、臺灣海基會終於就大陸供水金門,達成***同意見。
隨著兩岸開放互通、通婚聯誼等,金門缺水也歷經了溝通交流、技術對接、談判協商、工程動工等階段,在23年後能完成兩岸通水,何其不易。
香港媒體就此事發表評論稱,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M、情之相融的歷史和現實無法改變。同時,對大陸而言,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決心和政策不會改變,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的既定方針更不會改變。
臺灣學者張亞中認為,金門通水體現兩岸關系“合”的不可分割性。兩岸地緣所形成的相互依存關系,是任何政治力量無法切割的。“兩岸壹家親”,是大陸願意供水給金門的核心考慮。
從兩岸通水壹事可看出,民進黨政府兩年多來執行以“離、敵”為核心的兩岸論述,是不可能走出去的,原因很簡單,它違反了兩岸地緣經濟發展不可能分割的必然性,除了降低臺灣競爭力、讓人民不方便以外,看不出任何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