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關於維生素的問題
效用
促進紅血球的形成和再生,防止貧血;
促進兒童發育,增進食欲;
增強體力;
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能使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適宜地為體內所利用;
消除煩躁不安;
促使註意力集中,增進記憶力與平衡感。
正常需要
成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是2mcg。妊娠期間為2.2mcg,哺乳期的女性則需要2.6mcg的攝取量。
維生素B族攝取量少,而又多吃有葉酸的食物(蔬菜)時容易造成維生素的不足。
甲狀腺的機能正常時,維生素B12的吸收也能順利進行。維生素B12缺乏癥在體內蓄積的維生素B12全部耗盡的5年後才會顯現出來。
建議
素食且不吃蛋和奶制品的人必須補充維生素B12;
如果您經常應酬而大量喝酒,那麽補充維生素B12是非常重要的;
和葉酸壹起攝取時,可使維生素B12產生最佳效果,很快就能使人恢復活力;
多吃蛋白質食物的人必須要攝取更多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與其他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E、C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老年人經常會對維生素B12吸收困難,因此必須通過註射予以補充;
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同時服用維生素B12和其他的B族維生素非常有益。
過量
沒有發現有關維生素B12副作用的報告。若大量服用的話,也不會有大問題的。
缺乏
缺乏癥
惡性貧血、腦障礙。
食物來源
在人類的飲食中,維生素B12的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因為植物性食物(除極少數外)都不含維生素B12。
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動物肝臟、牛肉、豬肉、蛋、牛奶、奶酪。
營養補品
維生素B12大部分為小腸所吸收,所以用長效的片劑較好。營養補品從50mcg到2000mcg的都有。
如果已經出現嚴重的維生素B12缺乏癥或感覺非常疲勞時,醫生通常會給患者註射維生素B12針劑,這是此時必要的補給方式。
壹般每天攝取量是5~100mcg。
藥劑
知名品牌
存儲知識
禁忌事項
藥物合用
特殊用途 [適應癥狀] (1)主要用於治療原發性和繼發性內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熱帶性或非熱帶性腹瀉、腸道切除後引起的盲端形成和小腸憩室以及短二葉裂頭絳蟲腸道寄生蟲所致的維生素B12吸收障礙。 (2)亦可用於哺乳、妊娠、長期禁食者,吸收不良綜合征,肝硬化及其他肝臟疾病,反復發作的溶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
[不良反應與註意事項] (1)肌註給藥時,偶可引起皮疹、瘙癢、腹瀉以及過敏性哮喘。 (2)偶可降低血鉀及高尿酸血癥。(3)惡性貧血患者口服無效。因為惡性貧血病人及胃切除病人,內因子缺乏,故維生素B12不能在腸道充分吸收。(4)治療後期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應補充鐵劑。(5)本品不可靜脈給藥,無論靜滴或靜推都可引起意外,曾有死亡報道(靜脈高營養液中含極少量本品例外)。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氯黴素合用,可抵消維生素B12具有的造血反應。 (2)體外實驗發現,維生素C可破壞維生素B12。全內同時給藥或長期大量攝入維生素V時,壹次壹克,壹日三次。血清中維生素B12的濃度降低。(3)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氨基水楊酸類、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閑酮等抗驚厥藥及秋水仙堿等可減少維生素B12從腸道的吸收。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日1-50微克。《國家非處方藥目錄》對維生素B12限定在多種維生素制劑中作為活性成分,其用量壹般為1-50微克。 [限定劑型]復方制劑。 [可供選用的上市制劑]彌可保500:片劑,沈陽衛材有限公司生產、分裝。每片含維生素B12500微克。口服,壹次1片,壹日1-3次。置於遮光、幹燥處貯存,有效期3年。
VB12
參考資料:
維生素B12 *Vitamin B12
(性狀與穩定性)維生素B12為深紅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具有較強的引濕性。在水或乙醇中略溶,在丙酮,氯仿或乙醚中溶。可在100攝氏度消毒30分鐘或在120攝氏度消毒15分鐘,溫度過高或消毒時間過長均可使之分解。維生素C,重金屬鹽類及微生物均能使之失效。
(體內過程)正常人所需的本品主要由食物提供。口服後,本品與胃黏膜細胞分泌的“內因子”(壹種糖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保護本品不易被腸液破壞,該復合物在回腸經擴散吸收入血,當“內因子”缺乏時,本品吸收障礙,只能註射給藥。本品肌註後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時後血漿濃度達峰值。血中本品經轉運主要貯存於肝臟,成人總貯量為4—5毫克。主要從腎排泄,大部分在最初8小時排出,劑量越大排泄越多,故不必要大劑量註射。
(藥物作用)維生素B12間接參與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合成。在體內需轉化為甲基鉆胺和輔酶B12使其具有活性,甲基鉆胺參與葉酸代謝。缺乏時可致葉酸缺乏,而葉酸參與DNA的合成,因而導致DNA合成受阻,導致巨幼細胞貧血。本品還促使甲基丙二酸轉變為琥珀酸,參與三羧循環,故缺乏時亦可影響神經髓鞘脂類的合成,維持有鞘神經纖維的正常功能。
維生素B12缺乏時,主要影響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這是因為造血系統的敏感性與細胞更新速率高。特別是紅細胞系統表現得最為明顯。主要特征是在外周血液中出現許多細胞碎片,變形細胞和高色素性巨大細胞。此外神經系統表現在脊髓和腦皮層中皆可見到有髓神經元的進行性腫脹,脫髓鞘的細胞死亡,從而引起廣泛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如手足感覺異常,振動和體位感覺減退,以致站立不穩,深部腱反射減弱,晚期可出現記憶喪失,神誌模糊,憂郁,甚至中樞視力喪失等。表現為妄想,幻覺,以至發展成壹種明顯的精神病。
(適應癥狀)(1)主要用於治療原發性和繼發性內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熱帶性或非熱帶性腹瀉,腸道切除後引起的盲端形成和小腸憩室以及短二葉裂頭絳蟲腸道寄生蟲所致的維生素B12吸收障礙。
(2)亦可用於哺乳,妊娠,長期禁食者,吸收不良綜合征,肝硬化及其他肝臟疾病,反復發作的溶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
(不良反應與註意事項)(1)肌註給藥時,偶可引起皮疹,瘙癢,腹瀉以及過敏性哮喘。
(2)偶可降低血鉀及高尿酸血癥。
(3)惡性貧血患者口服無效。因為惡性貧血病人及胃切除病人,內因子缺乏,故維生素B12不能在腸道充分吸收。
)治療後期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應補充鐵劑。 (5)本品不可靜脈給藥。無論靜滴或靜推者可引起意外,曾有死亡報道(靜脈高營養液中含極少量本品可例外)。
(藥物相互作用)(1)本品與氯黴素合用,可抵消維生素B12具有的造血反應。
(2)體外實驗發現,維生素C可破壞維生素B12。體內同時給藥或長期大量攝入維生素V時,壹次1克,壹日3次。血清中維生素B12的濃度降低。
(3)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氨基水楊酸類,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閑酮等抗驚厥藥及秋水仙堿等可減少維生素B12從腸道的吸收。
(用法與用量)口服。壹日1—50微克。《國家非處方藥目錄》對維生素B12限定在多種維生素制劑中作為活性成分,其用量壹般為1—50微克。
為什麽缺乏維生素B12會引起貧血?
維生素B12的化學結構是壹組基本結構相同的化合物,由4個還原的吡咯環組成略似卟啉樣的平面環,該環中心與壹個鈷原子結合。
人類和動物都不能合成維生素B12,只有泥土、垃圾、水、腸道或重瓣胃中的某些細菌和黴菌能合成。人類的維生素B12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如肝、腎、肉類、魚、水產貝類動物、禽蛋和乳類等食物。植物類食物中不含維生素B12。
壹般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維生素B12約2~5微克,嬰兒為1~2微克。在生長發育較快的年齡、妊娠、甲狀腺機能亢進、感染和溶血性貧血等情況下,維生素B12需要量會有所增加。人類從肉類或動物食品較豐富的膳食中,攝取的維生素B12的量足以滿足人體正常生理的需要。當然,如果是全素食者,幾年後體內貯存的維生素B12用完時,貧血發生則是不可避免的。
維生素B12屬水溶性。如果食物中維生素B12含量不足,遊離的維生素B12即與胃底部粘膜腔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結合。內因子是1929年Castle發現的。每壹個內因子可與2個維生素B12分子結合。這種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能防止維生素B12在回腸中被腸酶破壞和被某些細菌奪取,至回腸粘膜微小絨毛處(有壹種特殊的維生素B12感受器),維生素B12被腸粘膜上皮細胞所吸收,而內因子不被吸收。內因子是由分泌胃酸的同壹胃粘膜壁細胞所分泌,所以它的分泌與胃酸分泌是相平行的。惡性貧血患者能產生抗內因子抗體,使內因子失去活性。
維生素B12進入血液中,與幾種運載球蛋白結合,大部分經門靜脈進入肝臟貯存,部分被輸送至骨髓及腎、心腦等其他器官組織。已吸收的維生素B12可從膽汁中排入腸道,大部分又重新被吸收。
維生素B12的功能是多樣的。在人類的組織中,有兩種生化反應需要維生素B12的參與。壹種是從高半胱氨酸合成甲硫氨酸的反應,其中產生的四氫葉酸與DNA的合成有關;另壹種是甲基丙二酸輔酶A轉變為琥珀酸輔酶A,其中產生的琥珀酸輔酶A與血紅素的合成有關。維生素B12缺乏時,影響上述兩種生化反應的正常進行,四氫葉酸、琥珀酸輔酶A 減少,DNA合成缺陷和血紅素的合成障礙而致巨幼細胞貧血。
維生素B12缺乏時,紅細胞的生存時間有中度縮短,骨髓內雖然各階段的巨幼細胞增多,但不發生代償,因而出現貧血。
引起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主要有食物中含量太少、需要量增加、腸道吸收不良和轉輸障礙等。具體如下:
營養不良:食物中缺少動物蛋白,長期全素食;
生理需要或病理消耗量增加:妊娠、溶血性貧血、感染、甲狀腺機能亢進、惡性腫瘤等;
吸收不良:①缺乏內因子:惡性貧血,胃切除後;②腸道疾病:回腸切除後,節段性回腸炎,小腸惡性瘤,腸結核,小腸肉芽腫瘤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空腸-結腸瘺或回腸-結腸瘺等;③吸收不良綜合征:麥膠腸病,乳糜瀉,熱帶口炎性腹瀉;④先天性維生素B12感受器缺乏;⑤寄生蟲或微生物占取維生素B12:如短二葉裂頭絳蟲、憩室細菌感染、腸盲曲綜合征;⑥藥物影響吸收:新黴素、秋水仙堿、對氨基水楊酸等;⑦腸腔內因素: Zo llinger-Ellison綜合征、慢性胰腺功能不全;
轉輸障礙:轉鈷胺Ⅱ缺乏。
什麽是嬰兒、兒童、青少年的維生素B12缺乏癥?
在嬰兒、兒童、青少年中所見的維生素B12缺乏癥雖很罕見,但臨床上至少可分4種類型。
(1)幼年惡性貧血
與成人惡性貧血相似,但發生於兒童,多數起病於10歲左右。家族中常有患惡性貧血者。患者有胃粘膜萎縮,胃液中缺乏鹽酸及內因子。血清中常可查出有內因子抗體,可同時有內分泌病的表現和甲狀腺機能減退,並有甲狀腺、腎上腺和甲狀旁腺的抗體等。
(2)先天性內因子缺乏
貧血常於2~3歲前出現。胃粘膜的組織形態正常,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均正常,唯壹的不正常發現是胃液中缺乏內因子。血清中不存在壁細胞和內因子抗體。如給患者以內因子,則能從食物中吸收正常量的維生素B12。病人的兄弟姊妹中常有同樣疾病患者,家族中常有近親結婚史,故這種病顯然是通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與成人的惡性貧血似無遺傳關系。
(3)家族性選擇性維生素B12吸收不良
這種病例的特點是缺陷不在於胃而在於腸道不能很好吸收維生素B12,同時有原因不明的蛋白尿。貧血於2歲前出現。胃粘膜的組織學形態和功能均正常,內因子的分泌正常。血清中不存在內因子及壁細胞抗體。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能附著於回腸粘膜上的感受器,但不能從回腸粘膜進入血循環。此病通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遺傳性轉鈷胺Ⅱ缺乏
這種病例極為罕見。新生兒出生時即有巨幼細胞貧血。由於血漿中缺乏轉鈷胺Ⅱ,維生素B12不能被輸送至骨髓供造血之用。
此外,還有少數新生兒因母親妊娠時嚴重缺乏維生素B12,以致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維生素B12太少。這種嬰兒體內維生素B12貯存量不足,但不壹定有明顯的貧血。
什麽是腸道疾病引起的維生素B12缺乏癥?
多種腸道疾病,包括器質或功能上的異常、細菌炎癥或寄生蟲病,均可因維生素B12吸收不良而發生維生素B12缺乏或巨幼細胞貧血。
回腸下部如因手術部分切除,或手術後形成盲曲、回腸-結腸瘺、胃-空腸-結腸瘺,炎癥 (節段性回腸炎)或放射性損傷,均能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
凡是有壹段小腸與腸道的主流隔絕者稱為盲曲。在腸道盲曲、憩室和腸腔狹窄段內流動不暢,腸內容滯留瘀積,腸腔內常有大量細菌生長、繁殖。這些細菌的生長雖然並不需要維生素 B12,但其表面有許多位點能與維生素B12結合,因此剝奪了宿主的維生素B12,結果使腸道吸收到的維生素B12減少。對這些情況如果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或用手術糾正盲曲,常能使維生素B12的吸收得到改進。
臨床表現和血液學發現均為巨幼細胞貧血,偶爾亦可出現脊髓亞急性混合變性。治療方面,肌註維生素B12效果很好,每日1次1000μg,連續1周。但病人同時常有葉酸缺乏,故須補充適當的葉酸。腸道瘺管或盲曲可采用外科手術來糾正缺陷。
什麽是營養不良和需要量增加引起的維生素B12缺乏?
動物食物中維生素B12含量相當豐富,人體的需要量又很少,所以因營養不良而引起維生素B12缺乏者非常少見。但長年素食者常見其血清中維生素B12濃度過低,如同時有慢性腹瀉、慢性腸炎或對維生素B12的需要量增加時,偶爾亦可發生巨幼細胞貧血者。這種病人常同時有葉酸和鐵的缺乏。妊娠、甲狀腺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增生極旺盛時,以及少數惡性腫瘤(漿細胞瘤等)病人中,維生素B12的消耗量和需要量均增加,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可能減低。但如發生巨幼細胞貧血,更可能是葉酸缺乏引起的。
其他哪些原因會引起維生素B12缺乏?
某些藥物的長期使用能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其中有新黴素、對氨基水楊酸、秋水仙素、酚六甲烯四胺(降血糖藥)、氯化鉀等。部分病人的血清維生素B12濃度降低,但罕見發生明顯巨幼細胞貧血者。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患者由於胃分泌鹽酸過多,腸道內pH過低,可使回腸粘膜吸收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有困難。糾正胃酸分泌過多後能改進維生素B12的吸收。慢性胰腺病伴胰功能不全的少數病人也能引起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放射性維生素B12吸收試驗的後部分顯示用豬內因子後不能糾正維生素Bv的吸收。胰浸出物能使這種缺陷逆轉。這種病人的血清維生素B12濃度雖然降低,但極少有發生巨幼細胞貧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