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水庫混凝土面板建築結構優化設計?

水庫混凝土面板建築結構優化設計?

某水庫大壩是壹座采用C25W12F100混凝土面板的堆石壩,最大壩高95m。壩址位於高山峽谷地區,存在崩塌堆積、采空塌陷及巖體風化等地質問題,壩基地質條件較復雜,需要在勘察設計階段對其布置方案及結構參數進行深入研究。圍繞減少開挖及填築工程量、增強壩基壩肩穩定性、確保防滲止水效果等關鍵技術難題,經多次體型結構優化調整,確保堆石壩樞紐布置、結構分區、壩基處理等均滿足技術規範要求,對提高工程投資經濟效益起到關鍵性作用。

1工程概況

某水庫是以發電、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為主,兼有農村人畜飲水等功能的壹項綜合性水利工程,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01.65km2,水庫正常蓄水位1416.00m,死水位1376.50,設計洪水位1416.36,校核洪水位1418.32m,總庫容1995×104m3,興利庫容1345×104m3,死庫容425×104m3,最大壩高95m,壩頂高程1419.80m。工程等別Ⅲ等,工程規模為中等,其永久性建築物大壩按2級設計,壩型為砼面板堆石壩,建設工期29個月。

2壩址地形地質條件

河流總體為向左岸(NW)凸出,流向為N60°E轉E,下遊側轉至N45°E;壩址段河谷為不對稱或基本對稱“V”字型谷,河床高程1322―1330m,壩址壩段長約480m。設計正常蓄水位1416.0m時,谷口寬約210m,寬高比約3;左、右岸山脊高程大於1515.00m。左岸坡地形零亂,為壹約凸出的山脊地形,沖溝較發育;右岸地形相對單壹,總體為壹凸出的山脊地形。壩址區主要出露(P3l+d)砂巖、粉砂質頁巖、砂質粘土巖及煤層;(T1f1)粉砂質、鈣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及粘土巖;(T1f2-1)粉砂質泥巖、紫紅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及砂巖、紫紅色泥巖等;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沖洪積層(Qal+pl);崩塌堆積(Qcol)。

壩址區巖體較完整,巖層產狀為N75°―85°W/SW∠60°―70°,壩址區未見較大的褶皺及斷層等通過,區內主要發育4組裂隙。壩址區物理地質現象主要為崩塌堆積、采空塌陷及巖體風化:①崩塌體:主要分布於壩軸線上遊側兩岸坡,左岸(3#崩塌體)估計方量約3萬m3;右岸(4#崩塌體)估計方量約4.5萬m3,成份主要為粘土夾塊石,未見架空現象,堆積較密實;②采空塌陷:主要分布於下壩址下遊左岸,地表已形成多個塌坑,房屋大部分已經開裂,局部已塌陷。

③巖體風化:左岸強風化深9.00―20.00m;河床強風化深3.00―9.00m;右岸強風化深13.00―18.00m。壩址區為碎屑巖地層,地下水主要為基巖溶隙水,巖體透水性弱,屬相對隔水層。兩岸地下水補給河水。壩址區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第二段第壹亞段(T1f2-1)粉砂質泥巖、泥巖、泥質粉砂巖、砂巖等,巖體呈互層狀結構,巖層傾右岸略偏上遊。根據試驗物理力學指標:砂巖強度較高,巖塊飽和抗壓強度大於40MPa;泥質粉砂巖強度壹般,巖塊飽和抗壓強度小於20―30MPa;粉砂質泥巖、泥巖強度較低,巖塊飽和抗壓強度小於20MPa,經過綜合分析及工程類比法,壩基巖體承載力建議值:砂巖為2500―3500kPa;

泥質粉砂巖為2000―2500kPa;粉砂質泥巖、泥巖為1000―1500kPa。由於壩基以軟質巖及較軟巖為主,剛性壩建基面應置於弱風化中下部巖體,但巖體物理力學指標較低,需重視壩基巖體壓縮變形問題;柔性壩建基面可置於強風化巖體上,但上遊側趾板處在崩塌體上,開挖難度及開挖量較大[1,2]。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分析,由於壩基以軟質巖及較軟巖為主,不宜於修建剛性壩,所以以面板堆石壩為代表壩型進行樞紐布置。

3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方案優化設計

面板堆石壩方案樞紐布置為:面板堆石壩+右岸溢洪道+右岸取水兼放空隧洞等。首部樞紐布置如圖1所示。3.1面板堆石壩(1)壩體結構參數壩軸線方位NW51.290,壩頂長272.7m,寬6.5m,壩頂高程1419.8m,防浪墻高程1421.0m,建基面高程1321.00m,最大壩高98.6m。上遊壩坡1:1.4,下遊壩坡1:1.3,下遊壩坡分別在1357m、1387m高程設置2m寬的馬道。大壩壩體結構為:上遊防滲面板+墊層區+過度區+主堆石區+下遊堆石區+下遊塊石護坡+大塊石護腳。砼面板堆石壩標準斷面剖面,如圖2所示。(2)壩頂設計根據《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規範》(SL228-2013),綜合考慮壩高、交通及壩頂布置等要求[3],並參照壹般工程經驗取壩頂寬度9.00m。壩頂上遊設防浪墻,下遊設欄桿,壩頂面做成單側排水坡,坡度為1%。防浪墻采用L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墻底高程1417.0m,高出正常蓄水位1.0m,墻高4.0m,與面板相接處設伸縮縫及相應止水。

(3)混凝土面板面板厚度:按控制水力梯度小於200,便於鋼筋及止水布置時的較小厚度設計,采用由頂部向底部逐漸增厚的形式,頂部厚度0.30m。垂直縫間距為12m面板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二級配;抗滲等級W12;抗凍等級F100;水泥為525#普通矽酸鹽水泥;摻用符合標準的粉煤灰[4]。根據規範要求,面板為單層雙向配筋,縱向配筋率0.4%,橫向配筋率0.4%,周邊縫及受壓伸縮縫附近面板內,布置加強筋。(4)趾板趾板建基面宜置於堅硬的基巖上,厚度0.8m。趾板建基面為弱風化上部或強風化下部,弱風化巖體允許水力梯度為10―20,強風化巖體允許水力梯度為5―10。(5)壩體分區壩體自上遊至下遊依次分為石碴蓋重區(1B)、粘土鋪蓋區(1A),混凝土面板(F)、墊層區(2A)、周邊縫下特殊墊層區(2B)、過渡層區(3A)、主堆石區(3B)、次堆石區(3C)、大塊石護腳(3F)及下遊塊石護坡區(3D)。

墊層區采用上、下等寬布置,其水平寬度取3.00m。過渡區上、下等寬布置,其水平寬度采用3.00m。主、次堆石區在上、下遊方向以壩軸線下遊3.00m處高程1407.00m的點為起點、1:0.4傾向下遊坡線為分界線,上遊為主堆石區3B,下遊為次堆石區3C;下遊最高水位為1331.17m,留有余地,以1332.00m高程作為濕潤和幹燥區的分界線。在豎直方向1332.00m高程以上為次堆石區3C,以下為堆石排水區3F。下遊坡面設水平寬度為0.6m的大塊石護坡。在1355.00m高程以下的面板上遊,設頂部寬度為2.00m,坡度為1:1.6的鋪蓋區;鋪蓋區上遊設頂寬4.00m、坡度為1:2的土石蓋重區。

(5)分縫及止水周邊縫為面板與趾板間的分縫,采用三道止水。頂部止水由縫口Φ70mm橡膠棒、柔性填料和橡膠波形止水帶覆蓋組成;中部止水為“Ω”型紫銅片,布置在周邊縫中央偏表部;底部止水采用“F”型紫銅片。由於面板垂直縫的張、壓特性事先不能準確預計,從保證止水系統完整性出發,止水結構設計均按張性縫處理[5]。面板垂直縫采用兩道止水,底部設“W”型紫銅片止水;頂部止水由Φ40mm橡膠棒、柔性填料和橡膠波形止水帶覆蓋組成。防浪墻與面板間水平縫,設頂、底兩道止水,底部采用“W”型紫銅片止水,頂部與面板頂部止水相同。每12.0m設壹條沈降縫。縫內設壹道紫銅片止水,止水帶與防浪墻底部的止水銅片相接。

3.2溢洪道溢洪道采用岸坡式開敞式溢洪道,緊鄰右壩肩布置,由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和消力池段組成。引渠段主要是將庫水平順地引入控制閘,引渠底板高程1407.00m,軸線長98.848m,引渠底板厚200mm。閘室控制段基礎置於新鮮的砂質泥巖上,閘室采用3孔布置,溢流凈寬16.00m,中墩厚2m,邊墩厚度2.0m,總寬24.00m。

4基礎處理優化設計

4.1壩基開挖壩址河段河谷狹窄,河谷兩岸及河床出露地層為T1yn1-3,上部巖性以灰色薄至厚層灰巖為主,夾灰至灰綠色薄至中厚層泥質灰巖、薄層泥灰巖,下部為極薄層泥灰巖夾薄至中厚層灰巖條帶,巖石強度較高,屬中硬巖-硬質巖類。巖體呈層狀結構,弱風化至新鮮巖體結構面中等發育(多閉合),無貫穿性結構面,巖體較完整,強度較高,抗滑、抗變形性能力較強;強風化巖體卸荷帶較發育,巖體完整性相對較差,抗滑、抗變形性能力受結構面和巖塊間嵌合能力控制。壩址巖層產狀為N70°―85°W/SW∠55°―∠60°,總體傾向上遊偏右岸,壩址區未見大的地質構造形跡,主要以小規模層間錯動帶、擠壓破碎帶為主,局部有小規模繞曲現象。根據壩址地質情況,河床段大壩建基面置於弱風化下部,接近壩頂高程的拱圈建基面置於弱風化中、上部,接近河床的拱圈建基面至於弱風化底部或微風化上部。

5結論

1)根據擬定壩址區地形地貌及地質結構條件,結合建基面選擇和首部樞紐築物布置,推薦采用砼面板堆石壩,並對堆石壩壩體分區和體形結構特性參數進行了優化調整。2)按照《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規範》(SL228-2013)指標要求,經多次體形優化調整,大壩壩頂高程確定為1419.80m,壩頂寬9m,采用C25W12F100混凝土面板。3)采用局部加深嵌深並回填混凝土、7排梅花孔固結灌漿、分層帷幕灌漿等防滲加固技術進行綜合處理,有效增強了巖體整體性和牢固性,確保壩基、壩肩、壩體等結構穩定。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