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關於美國這個國家

關於美國這個國家

美利堅合眾國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邦***和制

獨立

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後,1783年9月3日,美國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面積

美國數據: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裏(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國家總審計局)或9,826,630平方公裏(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央情報局)。其中水域面積664,707平方公裏(6.76%)。

人口

3.04415億(2008年估值,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中國、印度)[5],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裏(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77名)。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14.26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人均GDP 46,859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次於新加坡、文萊)。

國內生產總值(名義)

14.26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人均GDP 46,859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5名,次於澳大利亞、比利時)。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壹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壹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壹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壹,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壹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壹個農村化的***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卷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壹為政府不再幹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壹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準備,壹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結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汙染廣受註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壹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壹度復蘇。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將人類又帶入另壹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在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侯賽因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

四、政府政治

始建於1793年的美國國會大廈與和平紀念碑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壹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壹部作為獨立、統壹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壹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壹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聯邦領地

波多黎各自由聯邦、北馬裏亞納;

海外領地

有人居住

美屬薩摩亞、關島、中途島、約翰斯頓島、美屬維爾京群島;

無人居住

貝克島、豪蘭島、賈維斯島、金曼礁、納弗沙島、帕爾米爾島、威克島。

六、外交軍事

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壹直是世界關註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裏和蘇丹。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壹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裏,美國壹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註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占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註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占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壹。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壹***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壹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蘇聯加盟***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和國。近年來,美國專註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2004年,美對外政策繼續以反恐和防擴散為核心,但受國內大選政治影響,重在求穩防亂。布什政府下力氣推動伊拉克戰後重建,穩定伊安全局勢,主導組建伊臨時政府並向其交權,推動國際社會為伊重建出錢出力,減免伊債務。以八國集團名義推出“大中東改革計劃”,試圖“民主改造大中東”。堅持通過多邊機制解決朝核問題,參加第二、第三輪北京六方會談。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法、德、英等國壓伊朗放棄核計劃。宣布實施自朝鮮戰爭以來最廣泛的全球軍力部署調整,推進“防擴散安全倡議”。較前重視大國合作,強調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保持與俄羅斯關系總體穩定。加大對亞太地區的投入,深化與日、澳等傳統盟國的關系,鞏固美韓同盟,賦予泰國、巴基斯坦“非北約主要盟國”地位,與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系。

軍事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參聯會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壹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壹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壹直實行誌願兵役制至今。

美國是世界第壹軍事大國,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陸軍分為10個戰鬥師和4個獨立旅及裝甲騎兵團;海軍編制為5個艦隊,***12個航母戰鬥群、11個兩棲戒備大隊、59艘攻擊潛艇、117艘戰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空軍編制為20個飛行聯隊(每個聯隊約74架戰機);海軍陸戰隊編制為3個師和3個勤務支援大隊,裝備3個飛行聯隊(約21個中隊)。美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04年8月,布什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 。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 。美軍在全球設有五大戰區司令部,分別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2007年2月,布什總統批準軍方關於組建壹個專門負責非洲事務的司令部的計劃。

財政金融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蘇。2008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3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為47,025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征。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占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壹。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制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制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制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壹,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裏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幹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交通運輸

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2000至2003年產值分別為3137億、3061億、3104億及3178億美元。與運輸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約占美經濟總量的3%,吸納了1/8的就業。

相較起於其他西方國家,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裏,名列世界第壹。

大城市裏也有建設公***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絡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沈重的捷運網絡之壹。而區域鐵路和公***汽車網絡則延伸至長島、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壹。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壹。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裏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壹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壹年裏,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壹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區(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倫湖、安大略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絡廣泛連接,河的最下遊直通大西洋。而第壹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科學技術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壹。美國政府壹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準則制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壹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於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與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制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壹人時,標誌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絡發展史上貢獻極大,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絡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尤其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癥等疾病的治愈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太空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壹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八、人口結構

自由女神像:眾多移民者對美國的第壹印象

2008年,美國***有常住人口3.04415億,次於中國和印度;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裏[5]。美國是壹個城市化水平極高的國家,約有81%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及其郊區中(2005年年中數據),而世界城市化水平僅為49%[6]。美國的人口重心多年來壹直向西南部轉移[7],其中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目前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州[8]。2008年,美國每個婦女平均育有2.1個後代[9]。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工業化國家中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美國人口將由現在的3.06億人激增至4.02億人。

教育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壹定程度的影響。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通常,18歲才可以畢業,但是許多州允許16歲以上的學生離校。除了上公立學校,家長也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們去教會或私立學校。高中畢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上公立或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從聯邦或州政府接受經費,也接受其他管道的資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學的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高等教育

美國的大學很多,從360多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創建全美的第壹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這些大學沒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近5萬名的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深春學院只有26個學生。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教學設施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當中的幾所其貌不揚的教學樓裏面,校園和周圍的市區沒有高墻和周圍的市區完全融合在壹起。美國的大學也有著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兩年之分,有區域性和全國性之分,有專科學院和綜合學院之分等等。這些學校完全獨立,與哪個政治、教派都沒有關系,每個大學的日程表、教綱、教育宗旨,連發給各個教學員工的工資都不壹樣。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壹。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兒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有非常高的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美國占168所,前20名中,美國占17所。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而最有名的有六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壹學習或工作。哈佛大學的文科、商科是美國公認最好的;耶魯大學的法科則是連續多年穩居全美第壹;醫學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等;計算機科學則是卡內基·梅隆大學(量子通信與計算則以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見長);地質科學與理論物理則屬加州理工學院的強項;麻省理工學院則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以上因素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其他高等學府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賴斯大學、西北大學等。

社會福利

美國社會安全福利制度創立於1935年。由美國聯邦政府衛生教育福利部主持。50多年來,這壹制度已為美國人廣泛接受,並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社會福利分為社會保險和非社會保險兩種。屬於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老殘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就業保險;屬於非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對撫養兒童困難家庭的補助、社會保障收入、食品券、醫療補助、住房補助和能源補助。

該制度自創立以來,歷經多次改革,內容得到不斷補充和更新。這制度草創之初,僅限於保障部分工商界藍領工人及其家屬的利益,1939年增加規定,勞動者如死亡,其遺屬可以領取社會安全金;勞動者退休後,依靠其撫養的家屬也可以領取社會安全金。

目前每個月從政府福利單位領取福利金的人約有3400余萬人。它的保障範圍較廣,包括醫療服務、殘廢保險、退休及殘疾人子女教育補助金、社會安全福利金、失業救濟金以及對低收人家庭子女的津貼、對失業者的工作訓練補助以及學童營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