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介紹壹下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的《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嗎?
妳好,很高興為妳解答,
故事發生在從沙皇專制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蘇聯,歌劇表達了對當時壹位勇於沖破壓制和奴役、尋求解放的女性的高度贊美與同情。在尼古拉斯·列斯科夫(Nikolai Leskow)的小說中,卡捷林娜·伊斯瑪依諾娃(Katerina Ismailowa)是壹個十惡不赦的魔鬼形象。而肖斯塔科維奇(Schostakowitsch)在舞臺上卻展現為壹位“充滿活力、多才多藝的美麗女子”,“然而在實行農奴交易、金錢至上的俄羅斯,她卻被陰暗、可怖的家庭環境無情地吞沒了。”?
從第壹個音符起,抒情音樂便主宰了卡捷林娜的性格。“百無聊賴的生活讓我窒息”:她生活在兩個男人中間,壹個是無法理解她欲望的丈夫,另壹個是視她為眼中釘的公公,她的存在毫無意義,惟有單調與空虛。肖斯塔科維奇在現實主義的劇情中加入了激烈的情感狀態:性欲結構。這壹處理方式是歌劇的基本原則之壹。?
歌劇圍繞卡捷林娜的毀滅之路展開。最後壹場的詠嘆調“我知道,在森林的某個角落有壹片鏡湖”可謂是第壹場的再現。卡捷林娜的獨白“萬物成雙結對/馬兒繞著樹樁小跑”是第三場的高潮。肖斯塔科維奇安排由卡捷林娜全權承擔詠嘆調的旋律,此舉無疑在音樂界挑起了壹場解放戰爭。歌聲未落,卡捷林娜便心甘情願地委身工人謝爾蓋(Sergei),而後者卻不知羞恥地利用了她的孤獨。卡捷林娜—謝爾蓋二重唱最後以壹段描寫性交的過程、高潮以及結束的插曲告終。強有力的錘擊聲告訴觀眾,人類在極端情形下所感受到的暴力是本歌劇的關鍵主導動機。?
希望能幫到妳,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