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客家風味的鳳眼珍珠怎麽做的啊?知道的友友教教我哦。
圍屋人的小吃,源遠流長,深蘊中原漢唐飲食文化之遺風,又融合了本土客家的制作工藝和特色,其味之香、其香之濃、其形之美、種類繁多,讓諸多遊人所傾倒。小吃,即除正餐外用作充饑,休閑消費的小份量食品,壹般帶湯汁,分糧豆制品、畜禽內臟制品和果蔬制品。也可作正食或用於筵席。勤勞的贛南客家人民在耕作主產水稻之余,在田頭地角種植最廣泛的就是薯、芋等,俗稱五谷雜糧,因此,圍屋人的風味小吃,也以此為原料衍生出如鳳眼珍珠、捶魚、烏粉、臘皮、米粄、米果、米酥等數十種客家小吃。
★鳳眼珍珠
鳳眼珍珠是圍屋人的傳統名菜,生產歷史悠久,祖祖代代相傳此菜的生產工藝和烹飪技術,每逢年過節或宴請佳賓時,是筵席上的壹道主菜,少了它,就失去了圍屋人的客家風味。
據說,清朝道光年間,龍南關西籍人徐思莊的壹手柳(公權)底歐(陽洵)面的書法為當朝的壹絕,徐思莊曾作過鹹豐皇帝的書法老師,徐思莊壹次回鄉省親,正逢鹹豐皇帝派人下江南采購物資,特地囑咐欽差到龍南看望徐思莊。因道路難行,累得欽差上氣不接下氣,全身疲乏,傍晚才到徐家,言山路崎嶇難行,差點中暑。徐思莊即命廚師煮珍珠湯給欽差消渴解饑,珍珠湯壹端上,欽差見珠丸如碧玉鳳眼,清香補鼻,食欲猛增,食之,覺得柔中帶韌,潤滑可口,味美難喻。食後,腸胃舒適,腦清目明,勞累盡消,即詢問徐思莊這是什麽稀世山珍,本官尚第壹次品嘗此佳。徐思莊笑答道:此乃家鄉壹小菜也,名龍眼珍珠。欽差聽後正色道:菜名犯上,即賜名“鳳眼珍珠”。
後來欽差臨走時,徐思莊特地送了壹大袋鳳眼珍珠讓欽差帶回京城,皇上品賞後,也愛不釋口,鳳眼珍珠成為歷代貢品。
制作珍珠數粉的原料為薯澱粉,制作時將適量的水撒入薯粉,再將粉篩成如綠豆大小的顆粒圓珠,曬幹即成(可封存長期保管),烹飪時,先將珍珠徐徐撒入沸水內(水要多些),邊撒邊攪拌,以免成糊,待煮至丸珠仍留微小白點核時,取出納入涼水中浸泡,加經松散,至顆粒如魚眼時,再入高湯中烹飪,起鍋盛碗後撒上香料香油即成佳肴。鳳眼珍珠湯,有滋補、清熱、降壓、醒腦、明目的作用,龍南民間古今盛行,1988年,在南昌參加全省食品展銷會,受到了廣大顧客的贊賞,評為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優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