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步的發展歷史
鵝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隊列行進的壹種步伐,在英語裏叫做goose_ stapping 。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擡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詞最早見於1806年。然而,鵝步並不是正步走的原名。原來,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Paradeschritt)。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壹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十七世紀起,流行於普魯士。十八世紀中,由腓特烈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采用這種民間舞蹈中的行進步法,正式稱為正步走。此後,在普魯士(後來是德國)軍事教官的傳播下,正步走逐漸
傳到其他國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國家。1920年代,希特勒在國社黨的沖鋒隊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在德國上臺之後,把正步走推廣成為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的正式步法。1937年,墨索裏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國後就決定,作為意大利向納粹德國靠攏的壹個步驟,正式在意軍和意納粹黨中實行正步走。千百人的方隊正步走由於整齊劃壹動作鋼勁有力,氣勢磅礴,因而具有強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壹次采用正步走方式通過天安門廣場。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18世紀,普魯士軍隊在閱兵中吸取了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稱其為“刺步”。朝鮮閱兵也采用“鵝步”閱兵,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朝鮮人民軍在正步行進時不擺臂而高踢腿成直角,前進時重心在兩腳間逐漸交換,很有氣勢但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