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命文言文閱讀答案
作者:文言文閱讀(12分)大命①(清)唐甄歲饑,唐子之妻曰:“食無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
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猶不能具。
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猶不足,子則奚以為生也?”曰:“然則七糠而三粞。”鄰有見之者,蹙額而吊之曰:“子非仕者與?何其貧若此也?意者其無資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
魚在江河,則忘其所為生;其在涸澤之中,則不得其所為生。以江河之水廣,涸澤之水淺也。
今吾與予在涸澤之中,無所資以為生也。子曷③以吊我者吊天下乎?”唐子行於野,見婦人祭於墓而哭者。
比其反也,猶哭。問:“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
昔也吾舅織席,終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織帛,終身無完席。業過其父,命則不如,是以哭之哀也。
”唐子慨然而嘆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時,人無寢敝席者也;今之時,人鮮衣新帛者也。”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為高臺者必有洿池,為安乘者必有繭足。
王公之家壹宴之味,費上農壹歲之獲,猶食之而不甘;吳西之民,非兇歲為艦粥,雜以蓧稈之灰;無食者見之,以為天下之美味也。 人之生也,無不同也。
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權重於物則墜,負擔者前重於後則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惡衣菲食,不敢自恣。
豈所嗜之異於人哉?懼其不平以傾天下也!”唐子之父死三十壹年而不能葬。乃遊於江西,乞於故人之宦者。
家有壹石壹鬥三升粟,懼妻及女子之餓死也。至於繡谷之山而病眩,童子問疾,不答。
登樓而望,慨然而嘆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與地終也!籲嗟人乎!病之蝕氣也,如水浸火。吾聞老聃多壽,嘗讀其書曰:‘吾惟無身,是以無患。
’蓋欲竊之而未能也。” (選自《潛書》)註釋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脈 ②粞:碎米。
③曷:通“盍”,何不。6、下列句中加點字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 )A。
意者其無資身之能乎 資:供給B。 比其反也,猶哭比:及C。
猶食之而不甘 甘:美味D。 惡衣菲食,不敢自恣 恣:恣意,放縱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壹項是( )A。
以江河之水廣 皆以美於徐公B。 平則萬物各得其所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
權重於物則墜 夷以近,則遊者眾D。 蓋欲竊之而未能也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8、下列句中補出成分不正確的壹項是( )A。
今吾與予在涸澤之中,(故)無所資以為生也B。 (此)是吾夫之墓也C.以(之)為天下之美味也D。
(唐子)乃遊於江西,乞於故人之宦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 )A。 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的觀點,指出社會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 第①段中,唐子用魚水關系回應了鄰人的關心:自己如同身處幹涸水塘中的魚,縱有本領也無法生存,並建議鄰人用慰問自己的態度去慰問天下人,暗含諷刺。
C。 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婦人哀哭的原因後不禁感嘆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
過去的人沒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連件新衣也穿不了。D。
唐子認為天下有人快樂有人憂愁,有人富裕有人貧窮,有人安樂地坐車,有人走路走得腳上都長出了繭子,都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貧富差距。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大命①⑴三糠七粞而猶11.C12.B13.B14.(1)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摻在壹起吃都不能湊夠,妳靠什麽活下去呢?(“三糠七粞”“不足”“奚以”,句意各1分)(2)他比父親能幹,命運卻比不上他父親,因此我才哭得如此傷心。
(“過”“不如”“是以“哀”各1分)解析11.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壹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 “甘”字是意動用法,認為甘甜的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試題分析:此題可用排除法,①④⑥答非所問,不合題幹要求,排除後故正確選項為B。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13.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註意“無中生有”和“曲解文意”的幹擾。沒有暗含諷刺之意。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除壹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參考譯文:這壹年饑荒,唐子的妻子說:“沒有米吃了,怎麽辦?”唐子說:“吃碎米吧!”過了幾天,連碎米也不夠了,唐子說:“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摻在壹起吃吧。
”改天,還是不能湊夠。唐子的妻子說:“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摻在壹起吃都不能湊夠,妳靠什麽活下去呢?”唐子說:“既然這樣,那麽七成米糠三成碎米摻在壹起吃。”
鄰居中有看到這種情況的人,憂心忡忡地慰問唐子說:“妳不是當官的嗎?為什麽如此貧窮?看來大概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吧?”唐子說:“不是這樣的。 魚在江河裏,就忘記用來生存的本領;它在幹涸的水塘裏,就失去用來生存的本領。
因為江河裏的水廣闊無邊,幹涸的水塘水很淺。現在我和妳就像魚兒在幹涸的水塘裏,所以沒有什麽方法來維持生活。
妳為什麽不用慰問我的態度去慰問天下人呢?”唐子在野外行走,看見壹個婦人在墳地裏祭拜哭泣。 等到她回來,還在哭。
唐子問她:“為什麽哭得這麽悲痛呢?”她說:“這是我丈夫的墳墓。從前我公公以編席子為業,壹輩子下來還有幾匹剩余的布帛;如今我丈夫也以編席子為業,壹輩子也沒睡過壹張完整的席子。
他比他父親能幹,命運卻比不上他父親,因此我才哭得如此傷心。 ”唐子很感慨地說:“這才是天下太平的要害所在。
因為從前沒有人會睡破席子,而現在很少人能穿新衣服。”唐子說:“從前,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公平的,公平了萬物就各得其所。
到了不公平的時候,有人富裕就有人貧窮,有人快樂就有人憂愁。 建造了高臺,就壹定有低窪的水塘;有安樂地坐車的人,就壹定有腳上長厚繭的人。
王公之家開壹次宴會,就花費壹個上等農民壹年的收獲,還吃起來覺得不夠美味。吳西的農民,就算不是荒年也吃麥麩稀飯,拌上蕎麥稈磨的粉;沒有飯吃的人,卻認為這是天下的美味。
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什麽不同的。 今天像這種情況,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提起秤時如果秤砣比貨物重,秤砣就會掉下來,用扁擔挑東西時如果前面比後面重,扁擔就會傾斜,是因為不平衡的緣故。因此舜禹治理天下,穿著粗糙的衣服,吃著惡劣的食物,不敢放縱自己。
難道他們吃穿的嗜好與常人有不同嗎?是害怕不公平而使天下傾覆啊!”唐子的父親死了三十壹年卻不能入土安葬。 於是到江西去,向壹個當官的老朋友乞求幫助,家裏留了壹石壹鬥三升的米,是怕妻子兒女餓死啊。
到了廬山錦繡谷,唐子就生病頭暈,僮仆詢問病情,唐子沒有回答。登上高樓遠望,感慨地嘆息說:“高大的山巒哦,眾多的石頭啊,妳們與大地壹起長存。
哎呀人啊,疾病侵蝕元氣,如同大水淹滅火焰。 我聽說老子長壽,曾經讀過他書中的壹句話:‘我只因不考慮自身,所以才沒有憂患。
’我想這樣做卻做不到啊。
3. 文言文《大命》的翻譯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
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誌以後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壹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壹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
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裏悅服。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壹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4. “哀溺文”文言文閱讀答案文言文《哀溺文》選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詩詞原文如下: 原文 永之氓鹹善遊。壹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遊。其壹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於是作《哀溺》。
翻譯 永州的百姓都善於遊泳。壹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河中間時,船破了,人們都奮力遊向對岸逃生。其中壹個人盡力遊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樣遊得遠。他的同伴們說:“妳平時最會遊泳,現在為什麽會落在後面?”他回答說:“我腰上纏著千文錢,太重了,所以落後了。”同伴又說:“為什麽不丟掉它呢?”他沒有回答,只是搖了搖頭。過了壹會兒,他越來越疲憊了。已經遊到岸上的同伴大聲地向他喊叫道:“妳愚蠢到了極點,蒙昧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將要保不住了,還要錢幹什麽?”(那個人)還是搖了搖頭。於是淹死了。 我很可憐他。況且如果是這樣,難道更多的人不會因為巨額錢財而淹死嗎?於是我寫下了《哀溺》這篇文章。 賞析 《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主要刻畫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使全文敘述相當精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 正面描寫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壹是行動描寫,“盡力而不能尋常”,暗示錢的累贅;二是語言描寫,“吾腰千錢,重,是以後”,說明他明知關鍵在錢,卻仍不願割舍;三是表情描寫,兩次“不應,搖其首”,說明他要錢不要命,至死不悟。 側面烘托也是從三個方面著手:壹是反襯,“善遊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於遊泳,從而反襯他今日“盡力而不能尋常”的反常行為;二是對比,把最善遊泳的他反倒淹死,與本來遊水本領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進行對比。三是用“己濟者”的呼號,從側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望采納
5. 跪求4篇文言文(要原文、要問題、要答案)(壹) 曹彬仁愛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勛業之盛,無與為比。
嘗曰:“吾為將,殺人多矣,然未嘗以私喜怒輒戮壹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請加修葺,公曰:“時方大冬,墻壁瓦石之間,百蟲所蟄,不可傷其生。”
其仁心愛物蓋如此。 ( 張光祖《言行龜鑒》)[註釋] 蟄:動物在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動的狀態。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其所居堂屋敝 ( ) (2)吾為將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句。
時方大冬,墻壁瓦石之間,百蟲所蟄,不可傷其生。 3。
文章開頭介紹曹武惠王是“國朝名將”,其作用是什麽?4。文章通過 、這兩件事刻畫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 狄仁傑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使絕域。仁傑曰:“太夫人有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裏之憂。”
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獨無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續世說》)1。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當使絕域 ( ) (2)乃詣長史藺仁基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句。 因謂曰:“吾等獨無愧耶。”
3。 文章後半部分寫仁基與司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麽?4。
讀了這篇短文,妳有什麽體會? (三)巨商蓄鸚鵡 壹巨商姓段者,蓄壹鸚鵡甚慧,能誦《隴客》詩及李白《宮詞》《心經》。 每客至,則呼茶,問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籠豢。壹旦段生以事系獄,半年方得釋,到家,就籠與語曰:“鸚哥,我自獄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憶汝,汝還安否?家人餵飲,無失時否?”鸚哥語曰:“汝在禁數月不堪,不異鸚哥籠閉歲久。”
其商大感泣,遂許之曰:“吾當親送汝歸。 ”乃特具車馬攜至秦隴,揭籠泣放,祝之曰:“汝卻還舊巢,好自隨意。”
其鸚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半年方得釋 ( ) (2)就籠與語曰 (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遂許之曰:“吾當親送汝歸。”
3.文章說“鸚鵡甚慧”,它的“慧”表現在:(1)能誦讀詩文;(2)向客人問安;(3) ;(4) 。4。
讀了這篇文章,妳明白了什麽道理? (四)魯肅簡公二事魯肅簡公宗道,為人忠實。 仁宗在東宮,宗道為諭德。
其居側有酒肆,公微行飲其中。壹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門,而公不在。
移時飲歸,中使①與約曰:“上若怪公來遲,當托何事以對?”公曰:“但以實告。”中使曰:“然則當得罪。”
公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嘆而去。
真宗果問,中使具如公對。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
適有鄉裏親客自遠來,遂與之飲。然臣既易服,市人亦無識臣者。”
真宗自此奇公,以為可大用。魯肅簡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
在汀二年,杜門不與人接,日閱書數卷而已。 室僅容壹榻,坐臥其中,欲將終身焉。
人不堪其憂,而公處之裕如②也。[註釋] ①中使:即前面的宮廷“使者”。
②裕如:寬綽。1。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移時飲歸 ( ) (2)中使具如公對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無識臣者 3。 根據文章分析,“中使嗟嘆而去”,他嗟嘆什麽?4。
這篇短文主要表現了魯肅簡具有 、的思想性格。 (五) 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見壹猿坐樹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鳴數聲,乃拔箭墮地而死。射者折矢棄弓,誓不復射。
(《墨客揮犀?三》) [註釋]①弋人:射鳥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付子已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射者折矢棄弓,誓不復射 3。
用自己的話回答,射者為什麽“誓不復射”?4.讀了這則故事,妳有什麽體會? (六) 韓休為相唐玄宗以韓休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休為人峭直①,不幹②榮利。
及為相,甚允③時望。上或宮中宴樂,及後苑遊獵,小有過差,輒謂左右曰:“韓休知否?”言終,諫疏已至。
上摻④臨鏡,默默不樂。左右曰:“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嘆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
蕭嵩奏事常順旨,既退,吾寢不安;韓休常力爭,既退,吾寢乃安。 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
[註釋]①峭直:嚴峻剛直。②幹:求取。
③允:與……相當。④摻[shǎn]:拿。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唐玄宗以韓休為門下侍郎 ( )(2)及後苑遊獵 (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為什麽要“以韓休為相”? 練習答案(壹)1、(1)居住 (2)擔任 2、當時正是寒冷的冬天,墻壁瓦石的縫隙裏,蟄伏著各種蟲子,不能傷害它們的生命 3、為下面的故事作襯托,突出他“仁心愛物” 4、不以個人喜怒殺人 冬日不修敝屋 仁心愛物(二)1、(1)派往 (2)到……去 2、(藺仁基)因此對李孝廉說:“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3、表現出狄仁傑的品行影響了他人,側面襯托出狄仁傑品性的高尚 4、人與人之間要真誠相待,友好相處,盡力幫助他人(三)1、(1)才(2)說話 2、(商人)就許諾它,說:“我應當親自送妳回歸大自然 。
” 3、(3)思維敏捷,及時傾訴自己的不幸 (4)離別時情真意切 4、不要剝奪他人的自。
6.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求答案1、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譯文:(明朝)文征明臨摹(周興嗣)的〈千字文〉,以每天(臨摹)十次為標準,(其)書法於是大有長進。
壹生對於書法創作,從來沒有馬虎過,有時回人的書信,有壹丁點不合適的,壹定多次修改而不厭倦。所以(其)年齡越大,書法越精妙絕倫。
壹句話概括:文征明習字,精益求精。2、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歌唱,沒有學會秦青的全部技藝,自以為全學會了,於是(要求)不學回家。秦青不反對,在郊外十字路口擺酒送薛譚回家,秦青拍著節拍昂聲高歌,其聲繞林,其音阻雲。
薛譚就反復要求繼續跟秦青學習,壹生再不敢提回家的事。4、這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答:學無止盡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答:有,知錯則改,善莫大焉。
3、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
‖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
‖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範仲淹二歲時喪父,家貧窮無依無靠。少年時就胸懷大誌,常以周濟天下為自己的責任,發憤用心讀書,有時晚上(讀書)讀疲倦了,就用水洗臉;讀書時,吃的不足,就吃粥。
當官以後,常不顧及自己的前途,慷慨激昂指點天下大事。 以至於被小人上讒言被貶官,由宰相貶為鄧州地方官。
範仲淹用刻苦來勉勵自己,吃的粗茶少肉,妻子,兒子的衣食僅能自足而已。常掛在口邊的話是:“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統帥全文,畫龍點睛” 的作用。
7.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壹段原文壹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翻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
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
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淩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
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哪裏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壹方。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翻譯:於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余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壹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 翻譯: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麽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麽?(這裏)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壹片郁郁蒼蒼。
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麽?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裏,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壹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妳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壹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壹粒栗米那樣渺小。 (唉,)哀嘆我們的壹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
(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 翻譯:蘇氏道:“妳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
可見,從事物變易的壹面看來,天地間沒有壹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壹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麽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壹分壹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
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妳我盡可以壹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翻譯:於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
菜肴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壹片淩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裏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8. 《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文譯文 有壹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壹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後,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
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卻不會和船壹起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註釋1。涉--本指徒步過河,此指渡過。
2。自--從。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
“不亦。
乎”是壹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
墜--掉下。 8。
若--像。 9。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裏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10。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1。
求--尋找。 12。
之--代詞,代“劍”。 13。
其劍自舟墜於水,其:他的。 14。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詞)那。 15。
從其所契者,其:他。 16。
是吾劍之所從墜,之:助詞,不譯。 17。
止:動詞,停止。 18。
行:前進。 19。
亦:也。A《刻舟求劍》諷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