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以工促農,工農互惠的新型工農關系
改革開放後到黨的十六大之前,是市場配置城鄉資源要素,二元經濟結構有所突破的階段。主要標誌是農村建立了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放開了農產品市場,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大量轉移,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城鄉分割體制有所突破,但也造成資源配置的城市中心主義傾向。這使壹些弱勢群體、落後地區和弱質行業的發展機遇受損。比如,農村優質資源向城市和非農化流轉、城市改造和土地征用中損害農民利益、農產品流通中農業利潤被剝奪等等,就是市場配置資源要素而出現的種種弊端。工業和農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產業領域、兩個輪子,只有使兩者處於相向而行、總體平衡的狀態,經濟社會才能平穩發展;反之,如果人為地分出誰先誰後、誰主誰次,長期偏廢壹方,就會兩敗俱傷。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工農互惠城鄉壹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就是要用行政調控這壹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缺陷,更多地將財政陽光普照農村大地和弱勢群體,實現公平正義的增長。
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史,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必經之路,中國發展也不能例外。但是,工業化城市化必須具備兩個歷史條件。壹是城市必須為將要進城的人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生活條件和就業機會;二是農業不僅要能夠提供農村人的食品消費需要,還必須有大量的剩余農產品,以滿足城鎮人口食品消費和其他生活原料的需要。為此,城市管理者必須承擔城市化過程中的財政成本,經過壹定的發展和積累過程為城市人口增長創造條件;而農村的管理者必須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城市人口提供足夠的食物和原料。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浪潮勢不可擋,而農業的弱質性卻難以克服,因此,與時俱進地建立工農互惠城鄉壹體的工農、城鄉關系,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積累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已空前強大,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40萬億元,工業加工能力已被譽為世界的加工廠,外貿進出口量達到2.9萬億美元,相當於20多萬億人民幣,而農業基礎卻很不牢固,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處於緊平衡狀態,農產品供求市場和價格屢屢出現大的波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壹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目的就是要時刻警惕食品安全問題,彌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滯後這壹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