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代名將孫嶽的傳奇人生 葉孫嶽
壹
孫嶽,字禹行,1878年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西莊村的壹個農民家裏,為明末著名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孫承宗之九世孫。孫承宗曾當過明天啟帝朱由校的老師,並壹度出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大明王朝壹股肱重臣。1638年清兵圍攻高陽時,孫承宗還以76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只是由於實力相差懸殊,高陽城終被攻破,孫承宗亦被俘虜,但他至死不降,自殺殉節,其子孫男婦40余口慘遭清軍殺害。
正因為家族有此段歷史,清朝入主中原後孫承宗後人均誓不仕清。孫嶽父親孫邁唐亦遵從此誓言,勤儉躬耕,?蓄意發家致富?。彼時清廷政治腐敗,公開賣官鬻爵成風,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又導致民不聊生。幸而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東部,京、津、石、保、滄5個城市的黃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孫邁唐又極善經營,才得以維持家道不致衰落,並漸至小康。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裏,衣食無憂的孫嶽在少年時代壹度倜儻不羈,被村人戲稱為?嘎小子?(此處嘎取精明、乖巧之意)。據牛國華《孫嶽將軍傳略》壹文中記載,壹次西莊村屈家做法會,請道巫念經求神,正當人家低頭默念經卷之時,這個?嘎小子?躡足而前,偷拿供品,還趁他人不備之時猛然掀翻供桌,高聲吶喊:?老神來了!?仿佛晴天壹霹靂,剎那間嚇得道巫癱坐於地,道場壹片嘩然,秩序大亂。待眾人緩過神來,開始搜尋這壹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時,?嘎小子?孫嶽卻已經潛身而逃,溜之大吉了。
過了幾年,孫嶽已經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為了使這個?嘎小子?能夠讀點兒書、識點兒字,免得日後被人欺負,孫邁唐遂將其送至外祖父家,拜托給當地有名的教師常鶴苓先生進行啟蒙教育。這位常鶴苓先生博學多才,品行高潔,更重要的是他還通曉兒童心理,註重對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就這樣,在其悉心調教下,孫嶽?逐漸安心學業,並大有進取之心?。受常鶴苓影響,聰慧過人的孫嶽甚至不顧家規族約,開始潛心於制藝科舉路途。
1902年,孫嶽不顧家人勸阻,赴保定參加院試,並名列前茅,高中秀才。按理說既中秀才,孫嶽家境又較為殷實,加之其聰慧過人,在官場上謀個壹官半職應該不成問題。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曾壹心博取功名的孫嶽這時卻置學業於不顧,開始頻繁往來於高陽、保定之間,?飲酒尋歡,結納至交?。原來,就在保定應考期間,這個?嘎小子?結交了壹位朋友,隨著感情的增深,該友人竟勸孫嶽道:?我是滿洲人,參加革命不會有人信任我。妳是抗清名將後裔,天生的革命黨,何苦也來湊熱鬧??受友人言語觸動,孫嶽心中黯然,認為?我是大明宰相孫承宗之後,祖上被清家所殺,仇深似海,哪有再應清家科舉之理?,遂置大家勸說於不顧,棲身於茶樓酒肆。孫嶽此舉甚為不當,就連其父孫邁唐,亦指責其為不成器的敗家子,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意。
冬去春來,時光飛逝。經過在社會上的幾年闖蕩,憂國憂民的孫嶽逐漸血氣方剛,好打抱不平,常會?路見不平壹聲吼?。據《孫嶽將軍傳略》所載,壹次孫嶽在回家路上遇到壹位行乞的老人,?氣度不凡,須發皓白,舉止文雅,但卻身著破衣,形容淒慘?。孫嶽見此,心想必有緣故,便上前詢問。該老人見孫嶽英氣逼人,舉止不凡,也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心裏的委屈壹股腦兒說了出來。原來,這個老者家在蠡縣北部農村,家庭原本殷實,只因當地壹個天主教徒企圖吞並其家產,誣告他與義和團有來往,官府黑白不分,下令緝拿,才致使全家逃散,有家難歸。
孫嶽平日常聽人述說嶽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的英勇事跡,對救黎民於倒懸、挽大廈於將傾的民族英雄甚為崇拜,更對洋人倭寇侵略祖國,屠我百姓的行為極為痛恨,此時聞聽有人投靠洋人,欺壓同胞,遂怒不可遏,決心予以懲戒。回到家後,孫嶽便派人到蠡縣暗中打探,得知那個天主教徒是個地痞無賴,常依仗當地教堂的勢力橫行鄉裏,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當地無人敢惹,就連官府也不敢過問。獲悉此情後,孫嶽怒目圓睜,立誓除掉此賊,還百姓壹方安寧。
次日,孫嶽找來壹把大刀,磨得雪亮,然後把那老人叫到跟前,憤憤地說:?走,今晚我要與妳報仇雪恨!?不想此時老人已被孫嶽之舉動嚇呆,戰戰兢兢地說:?妳是個讀書人,怎能做這等事,若是闖出禍來,誰又擔當得起呢??孫嶽聞聽此言,更加惱怒,他把手裏的鋼刀晃了晃,高聲喝道:?妳有仇不報,空披壹張人皮,活在世上尚有何用!?為其所逼,抑或是被孫嶽的神勇鼓舞,老人最終答應當了孫嶽的向導。
這天夜裏,孫嶽在老人帶領下來到了那個天主教徒的住所。老人在門外望風,孫嶽則翻墻而過,進入內室。不壹會兒,就在老人提心吊膽之時,孫嶽提著壹個血淋淋的人頭跳了出來。看著尚未來得及合上眼睛的仇人頭顱,老人嚇得癱坐於地,半天說不出話來。還是膽大的孫嶽安慰其道:?我孫嶽自己做事自己當,決不連累他人。?說到做到,孫嶽事後即修書壹封,詳列死者罪狀,並指責官府縱奸害良,警告其今後若是不改,定與此人壹樣。為震懾更多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孫嶽還將此人頭顱帶到高陽,懸掛於南城門上,又貼上該信。壹時間,河北全省轟動,官府大為驚恐,而百姓都拍手稱快。
在這件事情發生後,孫嶽無法在當地存身,被迫遠離家鄉,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孫嶽出家為僧,?本是為避風頭的權宜之計,因此他在廟中不拘廟規,不讀經卷,反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鼓詞背得爛熟,借以發泄憤懣之情?。待1903年中央練兵處軍學司正使馮國璋督辦保定北洋武備學堂,翌年武備學堂招考學員時,身懷報國壯誌的孫嶽便身披袈裟,毅然前往應試,並最終以優異成績被錄取。當時,披著袈裟應試的孫嶽在眾多考生中格外顯眼,堪稱古今中外軍校招考的特殊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