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歷史沿革
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身是華東人民出版社。1951年3月,由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和出版部組成,地址新鄉路1號。由中***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領導。同年7月,社址遷至紹興路54號。8月,華東畫報社並入,增設美術編輯部。1952年8月,美術編輯部劃出,另行成立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文藝等其他出書業務劃給有關出版社。1955年1月,隨著華東行政大區撤銷,改為上海人民出版社。
最初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作為華東與上海地區主要的國營出版社,是綜合性出版社。華東人民出版社成立時,設文藝、通俗讀物和壹般讀物3個編輯室。壹般讀物包括時事政治、農業生產、醫藥衛生等讀物。隨著編輯業務走向專業化,美術、文藝出版業務劃出後,設時事政治、基本理論和通俗文藝3個編輯室。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時,通俗文藝也劃出,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等政治理論專業出版社。設黨的建設、思想修養、財政經濟等讀物編輯室;基本理論、政法文教等讀物編輯室;歷史讀物編輯室,以及工人、工礦讀物編輯室。至1956年,設立政治編輯室、哲學編輯室、經濟編輯室、工人讀物編輯室(後撤銷)、歷史讀物編輯室,另設翻譯讀物編輯室。
“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市出版局和各出版社被合並為壹個大社,仍稱“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上海出版系統恢復原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部下設政治、哲學、經濟、歷史4個編輯室。1979年成立青年讀物編輯室,1983年成立祖國叢書和新學科編輯室,1984年成立黨建讀物編輯室,1985年成立法律編輯室,並重建翻譯室。為了加強審讀,設立編審室,協助總編輯決審書稿。
在期刊方面,50年代以來,先後編輯出版《文化學習》、《華東農民》、《華東婦女》、《展望》、《解放》;“文化大革命”中曾出版市委寫作班主編的《學習與批判》。“文化大革命”後,創刊《黨的生活》、《書林》、《青年壹代》、《中外書摘》、《少女》等刊物。
1989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開始實行目標管理制度。
體制結構,改建成立政法(含黨建)、哲經、文史、青年4個編輯部,下設若幹編輯室;並將出版部的校對、出版科壹分為四,分屬每個編輯部。後又增設期刊編輯部,並附設發行出版科。至1992年,擴大為6個圖書編輯部(黨建業務單獨建部,哲、經部壹分為二),部下不設編輯室,成為兩級管理;除期刊部分,各部的校對出版科仍還歸出版部。1993年,成立12個編輯策劃組,同時成立兩個編輯部,每部各轄6個策劃組。為了保證必要的重點書出版,另設壹個重點圖書策劃組,由總編室直接管理。1994年後設4個圖書編輯部,圖編壹、二部各轄5個編輯組,圖編三部轄2個編輯組和中華文化通誌編輯部,圖編四部轄3個編輯組,著重出版學術專著。
目標管理制度施行以來,在重點書、暢銷書的出版方面,在出版社年產值與創利方面,均居同類出版社前列。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華東時期,葉籟士任社長,宋原放任總編輯。1956年12月,宋原放任社長兼總編輯。1979年12月,宋原放調任出版局領導後,仍兼社長、總編輯。1986年2月,由出版局副局長趙斌兼任社長、總編輯。1989年5月,由巢峰兼任社長、總編輯。1994年2月,陳昕接任社長兼總編輯。1995年8月,陳昕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仍兼社長;總編輯由郭誌坤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