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我是菏澤的尋找王氏祖籍

我是菏澤的尋找王氏祖籍

我是曹縣邵莊的,家裏還有家譜,從元代壹直到今天此支應該壹人未漏。 我曹縣三槐堂王茂家族王老林村位於鄉政府東北0.8公裏,坐標東徑115°31′20〃,北緯34°47′30〃。元末,朱元璋率義軍攻浙、閩,元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母死,徒家金陵,朱元璋欲奪情授刑部尚書,王茂力辭不就職,朱元璋以其為忠於元朝不仕新朝,罰他服勞役,去安慶磨錢,備受體力勞動苦難,王曾恐不久於人世,寫信給子孫,告以後事處理。友劉伯溫以王茂年老多病為由,為之訴請,免刑回到北方。王茂攜家人居曹州盤石鎮南之盤庚都水涸村,王茂自號東村老人,自選墳林以備百年之後安葬。劉伯溫過此訪友,以他預言家的眼光,斷言此林地發明不發qing(音),眾皆不解此言,劉亦不點破。王茂讓人遍植柳樹,自然到處發青。王茂長子王麒授國子監祭酒。次子王麟任翰林院應奉,改隴州學正。麒子孫王蘭字唯馨,為諸生,家境敗落,但甚有名聲,其師逮獄,蘭毅然自代其辜,為當時人所推崇。邑人、戶部尚書李秉退職在曹縣城居住,很贊賞王蘭。壹次,壹個賣豆腐的年輕人在門前叫賣,李秉看他聰明伶俐,就問他家住哪裏,父為何人,當得知他是王蘭之子王珣,就感慨地說:“妳為什麽不讀書進學求功名?”王珣說“家窮,無以為生,讀過書,怎敢有進學求功名之念。”李秉認為這孩子將來能進學,有大出息,就派人去王家提親,願以女兒許配王珣為妻。王蘭說:“我們莊稼人怎麽敢高攀和公卿人家結親呢?”李秉回復說:“官居三臺,不如陰騭二字,官大不如德高。”於是把女兒嫁給王家,供應王珣讀書。王珣苦讀經書,果然學業大進,連中舉人、進士,累官右副都禦史。蘭以子為貴,封贈右都禦史。珣考績卓著,按照朝廷規定能夠不經考取功名選拔就封賞子孫官職(稱蔭封),但王珣不申報自己的兒子,而申報了兄長王璉的孫子去當官,以酬謝兄長王璉教養的恩德,人們更加敬重王珣。王珣任湖州府知府,巡撫寧夏,都有善政聲譽,士子百姓為他豎立去思碑,繡像事跡入名宦祠。王珣有七個兒子,四個中了進士,這個全國都不曾有,所以人有“父子五進士”之美稱。他的大兒子崇儒,中了舉,被授以江西婺源縣令。次子崇仁,正德戊辰進士,官居陜西按察副使。三子崇文,弘治癸醜進士,官居山西參政、右副都禦史。四子崇獻弘治丙辰進士,官居左僉都禦史,亦巡撫寧夏,後來申請退休回家,在堂屋前懸掛匾,上刻“三已堂”(紀念父子曾三次巡撫寧夏)。七子崇儉,嘉靖辛醜進士。王茂之裔王崇智,正德丙子試詮部第壹,授河東鹽運副使。崇智季子王袞,急公好義,慷慨雄決,嘗醉酒入澤降蟒,為地方除害,時稱豪傑,例授金吾前衛指揮使。縣學傾圮,王袞出五千金重新建造,剛建好被人有意燒毀,王袞復出錢再修。當時黃河過縣南,河堤決口,王袞捐輸糧千石以供河夫生活,大司空朱衡為他在縣城建“好義彌篤”牌坊以表彰。王袞大兒子元登曾捐出土地壹百頃交縣學為學田。元登的二兒媳也捐出壹百金以資助縣學作費用。元登的小兒子士龍官居商州刺史。王茂之裔,有明壹代為官顯名都不下數十人,至有清壹代,則衰,無壹人中舉,正應劉伯溫“發明不發清”的預言。後人傳劉伯溫真神,能後知三百後有清朝,王氏只在明朝顯耀,到清朝則敗落。王茂、王珣墓在村西南,稱王老林,後因族人分遷,此村則名王老林。王茂、王珣墓為縣級文保單位。王老林現有人口二千,土地千余畝,村人在外工作者約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