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這句話對嗎?
守財奴的思想在現在還適用嗎?在農村有很多人的想法仍然是省錢?
壹,是條件所限制,他們沒有更多賺錢途徑,
二,是沒錢所以才產生這樣的想法,結果就是越沒錢越守財越省越沒錢的循環。雖然提倡勤儉持家是中華美德,但是勤儉是表示不要浪費,並不是讓妳壹味的省錢。
我從來沒見過有人是省錢省成百萬千萬富翁的。這裏牽涉到壹個金融問題,就是資金的流動造就財富繁榮,還是固定造就財富繁榮,答案顯而易見,只有金錢流動了才能產生價值,才能讓消費流動起來,消費流動起來財富又流動,所以經濟繁榮,人人的生活水平提升。
當大家都很省錢不把錢拿出來花,不該買的不買,該買的也不買,沒有流通即沒有買賣,那麽財富從哪來?
對於每壹個家庭每壹個個體來說,省錢只是壹種最保守的財富觀念,因為省等於節約,只是把支出的部分減少了,而並不是把收入的部分擴大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壹直覺得人越有錢就越有錢,錢滾錢,錢賺錢,因為投資出去總有回報,雖然風險各壹,但是比省錢更保險。為何?很簡單,不投入就沒回報,沒回報的情況下妳想獲得更多?這個世界還沒有這樣的事情,除了搶劫這種違法犯罪,就就算搶劫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也是種非常的高風險。也是付出。而在妳沒付出的情況下,妳就算支出再少,再省錢,每天還是需要指出,在固定的壹堆沙裏就算每天流的很少,沒有進入也總有壹天會流完。妳控制的只是拖延時間而已,而並不是擴大財富。
如果妳有個聚寶盆那到是可以,不用花,寶物不斷變出來。所以錢是省出來的有些異想天開。
那麽為什麽這種觀念還讓壹代代人根深蒂固,就是因為缺錢,不敢花造成,越這樣越惡性循環,大家都這樣,誰也不願意花錢,東西賣給誰?那麽富人也不花錢也不投資到最後窮的窮死,富人拖延些時間而已。
所以我們得糾正壹個概念,省錢只是壹種提倡的節約美德,讓妳不要浪費,而不是使勁的省,啥也不買,那壹方面生活沒意義,質量不高,第二方面養成這種習慣實在不利於以後獲得更多財富,壹輩子也許就這樣了,因為妳已經習慣了摳,而不舍的投資。不投資大街上也撿不到錢財。那麽能怎麽擁有財富?地主苛刻是從勞動人民身上爭取利益最大化,壓榨人民,而不是對自己苛刻節省。而能成為守財奴的前提條件是不舍得給別人花錢,而自己的投資卻絲毫不馬虎,因為他不投資哪來的進款?就算叫壹些馬幫去打劫也需要給馬幫支付好處。
這些年能體現出壹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的不是那些GDP 而是購買力。能購買,願意購買,大家妳買我賣,妳賣我買,整個財富再買賣中流通著就說明經濟形勢大好。
省錢是守著壹池死水在壹頓吃壹點的死守,總有枯萎的壹天,只是遲早而已。投資是制造泉水,有了泉水,水可以不斷湧出來,制造新水所以說源源不斷才不會枯竭。所以國家也在提倡循環經濟,這是極其重要,與其死守等枯萎不如盤活去流通。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省錢這個概念分開來看待,是節約不浪費,而並不是說守住水池不喝水。
當然後壹種思想在我們的長輩中非常多,因為他們吃慣了苦,害怕失去,所以抱得太緊,就像小鳥因為溺愛不讓出巢所以永遠學不會飛,所以無法獲得食物。
父輩們能理解,他們勤勤懇懇,就是現在大多數有錢,都不舍得去花,很多也都守著,給兒子給後代,自己卻壹分不花,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因此現在我都是每次給程大個小火鍋加盟者指導完順帶在當地買點特產,或者壹些特別的食材,只要父母能吃得慣的,都會抽空帶回去,比如東北的人參,上海佘山蘭筍,北京茯苓夾餅,天津鍋巴菜,重慶吳抄手,遼寧海參,內蒙古鹿茸,山西聞喜煮餅,蘭州白蘭瓜,青海冬蟲夏草,廣西薏米,廣東清平雞,福建東山龍蝦,浙江湖州雪藕,江蘇板鴨,醬菜,叫花雞,江西安撫火腿,山東德州扒雞,安徽大救駕等等,變著法做好吃的,要不他們會很舍不得吃,我不會告訴他們鮑魚多錢燕窩多錢魚翅多錢海參多錢,怕他們不舍得吃,因此每次給他們買衣服或者什麽的就算是壹千多我也會說也就二三百,要不然他們接受不了。
但對於我們年青壹代來說,時代的變化確實太快,人生也短暫,有些事情必須要眼前就做,不要老是說等以後以後,以後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消費觀念已經隨著時代在變化,現在各種預支各種貸款各種創業,哪怕壹瞬間壹無所有都還來得及,我們不會再像父輩那樣把困難擴大化,這是個互聯網時代,這是個信息急速發展時代,今天花明天的錢是壹種思路,今天掙明天的錢也是壹種思路,今天投資明天也是壹種思路。但靠省錢來過生活絕對不是我們的思路。
因為省永遠是在有限的資源裏使勁抓住他的流失。而投資花錢賺錢是在循環的財富裏尋求更大的財富更大的雪球。
所以,錢絕對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錢財花了才叫錢財,不花那叫紙,人之所有有錢就是為了生活交易,不交易它就沒存在價值,當然花錢也要花在值當處,比如投資,比如創業,比如生活需求,比如提高生活質量,比如孝敬父母,比如為了孩子,比如愛情友情等等。